“孙中山致函那夏理”考辨(2)
辛亥革命网 2013-10-31 00:00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程强强、夏泉 查看:
“孙中山致函”说的歧义
那夏理(Harriet Newell Noyes,1844-1924),美北长老会在广东布道的少数女传教士之一。1867年,奉美北长老会海外传道会之命来华传教,于1868年1月14日抵达广州。在华期间,她向美北长老会倡议兴办女子寄宿学校。在美北长老会海外妇女传道会的协助下,她实现了兴学目标,1872年在广州创办“真光书院”,为众多贫困家庭的女子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随着时间的流逝,后人对那夏理所知甚少。不过,她所创办且延续至今、分布在穗港等地的七所真光学校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然而在出版的有关那夏理的书籍资料中,一些史实多有歧义,尤其对1923年孙中山致函那夏理一事更是莫衷一是。譬如,《南风窗》2010年第21期刊载的署名何明星的《从传教士教育家到红色书店的掌门》一文就这样描述:“1923年5月她(那夏理)返回美国,孙中山给她发去信函,感谢她为中国妇女教育所做的贡献”;而2008年10月16日《香港经济日报》上李韡玲撰写的文章《立志》中则提及:“在台上讲话结束前,我希望有个像样的结论,脑海里忽然浮现那夏理女士退休回美国前,孙中山先生亲自去信多谢她对中国教育的贡献。”对于这一事件的叙述,上述两文中均存在歧义。
致函的是陈友仁
1923年5月16日那夏理女士离华返美时收到的英文信函(现藏于香港真光中学)全文如下:
尊敬的那夏理女士、毕美意女士:
在你们离开广州前往美国前夕,孙中山先生代表广东人民对你们为广东女子教育事业所做的杰出贡献表示感谢。在孙先生看来,你们给在真光学校受过教育的6000多名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在此,他谨祝你们归途愉快!
函件落款人不是孙中山,而是他的秘书“Eugene Chen”。据相关史料考证,“Eugene Chen”是著名的国民党左派领袖陈友仁的英文名。陈元珍在《民国外交强人陈友仁——一个家族的传奇》记载:“陈友仁(Eugene Chen),祖籍广东顺德,1878年出生于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南部的圣费尔南多镇,从小接受英国教育。1912年初,他为响应辛亥革命,回国效力,先后当过交通部的法律顾问和英文《北京每日新闻》的编辑,随后创办了英文《京报》。陈友仁政治观点鲜明,文笔犀利,他撰写了许多抨击北洋政府、褒扬南方政权的评论性文章,由此获得了孙中山的好感。1917年,英文《京报》因抨击北洋军阀而被迫停刊,陈友仁随即离京南下追随孙中山,从此伴随其左右,成为其晚年不可或缺的助手。陈友仁不仅是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设计者,而且还参与了他晚年的许多重要决策和活动。他常常饰演孙中山代言人的角色,被誉为‘孙中山先生最亲密的朋友’”。该书还记载,自1917到1925年孙中山逝世,陈友仁一直伴随左右,成为其最亲密的助手。
对此,钱玉莉撰写的《孙中山陈友仁关系初探》(《党史研究与教学》2002年第6期)中也提及:“陈友仁(尤金·陈),英文名Eugene Chen”,“是1917年后才跟随孙中山的”,“由于他对时事有敏锐的洞察力,具有高超的英语水平,并且熟知英国等国家的法律和制度,因此他加盟后即被委于重任,并一直伴随其左右。”该函发出的时间是1923年5月16日,而通过相关史料的比对,可以确定陈友仁当时确实是孙中山的秘书。
综合以上史料考证,可以准确地判断出1923年5月16日给那夏理女士发去信函的是时任孙中山秘书的陈友仁先生。
孙中山为何未亲自致函
孙中山为什么不是亲自去函,而是委托其秘书代为办理?《孙中山年谱长编》记载:“1923年5月16日,孙中山赴东江巡视并慰劳各军”。查阅史料可知,这一年4月16日中央直辖桂军第一路总司令沈鸿英叛变,所部由白云山进窥广州城区。沈叛变后,孙中山亲自督师,偕杨希闵率滇军抵御。同年5—6月,为讨伐叛军沈鸿英部,孙中山先后赴清远县源潭、三水县河口、英德、博罗、惠州、虎门等地巡视和劳军。在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纂的《国父全集》(第四册)中可以看到当时的电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