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致函那夏理”考辨(3)
辛亥革命网 2013-10-31 00:00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程强强、夏泉 查看:
显然,当1923年5月16日真光中学校祖那夏理准备回国休养时,孙中山正奔赴在外,为讨伐逆军进行巡视和劳军,因此去函一事只好委托秘书陈友仁办理。
孙中山为何委托致函那夏理
在军务繁忙的情况下,孙中山依然不忘委托陈友仁向那夏理发去专函,感谢她为广东女子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那么,那夏理对广东女子教育事业做出了怎样的贡献?据那夏理回忆录《支那地之一曙光》以及真光第二任校长刘心慈回忆录《真光光荣简史》中记载:“1872年,那夏理在广州沙基的金利埠(即现在的六二三路)购地建校,取名为‘真光书院’”。刘心慈在其回忆录中称“真光书院”的创办,“洵开吾粤女子教育之先河”。因为,在封建社会,中国只有女教,没有女学。女子足不出户,只是在家里聘请教师,进行家庭教育,而且学习内容也多是历代教育女子的几本典籍,如班昭的《女诫》、刘向的《列女传》等。学习的目的只是希望女子能够通晓持家之道、相夫教子之法,以成为贤妻良母、贞女节妇。而且这种家庭教育只是局限于富有之家,贫穷人家的女子是没钱读书识字的。不可否认,传播基督教福音是那夏理创办真光书院的最初目的。真光在开办之初,宗教课程占据教学内容的大部分。然而,在办学过程中,为适应中国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应对同类学校的竞争,那夏理不断提高办学层次、办学水平,注意培养优秀的师资,引进新式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广东近代女学的发展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贡献,为国人自办女学提供了良好示范。那夏理创办真光书院,首开广东女学风气之先,打破女子无学校教育的落后状态,使女子迈出从走出闺阁、接受教育到服务社会的一大步,为广东近代女子教育的转型奠定基础,并为之后开办的广东女校培养了师资和人才,推进了广东女子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在那夏理为真光服务的50多年中,她始终恪守着“行胜于言,言而不行,不若不言”的人生信条,并通过其毕生的努力,为真光乃至广东近代女子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办学过程中,她由注重宗教教育向注重世俗教育转变,并把办学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由此也完成了从传教士到教会教育家的角色转变。同时,她还以真光为中心设立义学和国民学校,积极提倡婚姻自由,劝诫缠足,对中国的陈规陋习发起挑战,促进了女子思想的解放和独立意识的提升。她们纷纷冲破旧礼教所设置的藩篱,走出家庭,进入学校,毕业后积极投身于社会生活,成为变革社会的新兴力量。
而孙中山一向重视妇女的人才培养工作,十分关心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甚至把争取妇女的选举权、参政权作为民权主义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他还专门拨款创办了女子政法学校。同时,他寄厚望于中国妇女,希望她们能“发奋有为”、“力行无倦”、“以光吾国”。1912年5月6日,他曾到广东女子师范第二学校做演说,宣讲女子教育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教育既兴,然后女界可望平权。所以,他非常关心中国的女子教育事业,殷切期望中国能造就大批“女界人才”。因此,那夏理得到孙中山的重视和赞扬亦在情理之中。
(程强强,暨南大学历史学硕士;夏泉,暨南大学历史学博士生导师,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