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评孙中山的文化观——与郭齐勇先生商榷(3)
辛亥革命网 2013-11-07 00:00 来源:民革云南省委宣传处 作者:张巨成 查看:
孙中山所讲的“固有的道德”,主要是指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他对这些传统道德是十分赞赏的,并主张发扬光大这些传统道德。他说:“古时所讲的忠,是忠于皇帝,现在没有皇帝便不讲忠字,以为什么事都可以做出来,那便是大错。……我们在民国之内,照道理上说,还是要尽忠,不忠于君,要忠于国,要忠于民,要为四万万人去效忠。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好道德还是要保存。讲到孝字,我们中国尤为特长,尤其比各国进步得多。《孝经》所讲孝字,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现在世界中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到这么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国民在民国之内,要能够把忠孝二字讲到极点,国家便自然可以强盛。”“仁爱也是中国的好道德”“中国所讲的信义,比外国要进步得多。”“中国更有一种极好的道德,是爱和平。” [3](P683)“中国人几千年酷爱和平,都是出于天性,论到个人便重谦让,论到政治便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和外国人便有大大的不同。所以中国从前的忠孝仁爱信义种种的旧道德,固然是驾乎外国人,说到和平的道德,更是驾乎外国人。这种特别的好道德,便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我们以后对于这种精神不但是要保存,并且要发扬光大,然后我们民族的地位才可以恢复。” [3](P684)
孙中山主张恢复中国固有的道德,并不是不作分析鉴别,也不是“文化保守主义”,而是有所分析批判、有所取舍的。如他对“忠’’这个传统道德范畴,就是有分析批判,有继承和创造的。又如他说:“一般醉心新文化的人,便排斥旧道德,以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旧道德。不知道我们固有的东西,如果是好的,当然是要保存,不好的才可以放弃。” [3](P680)
孙中山晚年仍不失伟大革命家的本色,他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正确总结了自己革命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发展了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对马克思主义思潮、苏俄社会主义文化,孙中山不是排斥,而是采取积极学习、吸收的态度。1924年10月,孙中山在《致蒋介石函》中明确指出:“我党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 [3](P948)这些也可以说明孙中山晚年没有“文化保守主义趋向”。
总而言之,孙中山对中西文化的基本态度,早年并不存在“西化趋向突出”,晚年也不存在所谓“文化保守主义趋向”。
孙中山一生对中西文化的态度,可用l923年1月1日的《中国国民党宣言》中的话来概括:“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4](P1)
孙中山的文化观,是革命的文化观,科学的文化观,理性的文化观。或者说,孙中山的文化观,是革命性、理性、科学性的有机统一。革命性表明他的文化观并不保守,理性使他没有全盘西化趋向,科学性说明他的文化观符合历史、文化的存在和发展规律。
我们今天弘扬、振兴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抵抗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学习西方文化的精华,都有必要认真地借鉴孙中山的革命的、理性的、科学的文化观。
(作者为云南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教授)
参考文献:
[1]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一卷[c].北京:中华书局,1981.
[2]郭齐勇.孙中山的文化思想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l996,(3).
[3]孙中山.孙中山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l981.
[4]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七卷,[c].北京:中华书局,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