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训政设想(3)
辛亥革命网 2013-11-20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黄文治 查看:
那么制度对道德、文化之类的非实体性东西怎么产生影响和规范呢?林达在《总统是靠不住的》一书中说美国人发明了收银机一事,其中的逻辑在于,人都有“幽暗意识”,难以靠得住,所以他们根本不会花心思去争论人性、民族性、国民性究竟如何问题,为防止收银员贪污,不是通过上岗培训或者其他什么教育来培养有“诚信”的员工,而是通过设计这么一个小机器,每一笔帐都自动记录,不往里放钱,收款机的抽屉就是打不开的。所以以收款机为代表的一系列制度建设,包括信用卡之类的,最终促成了美国社会文化中一般都会非常重视“诚信”问题。
所以制度建设,要根据具体的文化道德出发,而制度的创制也可以改变,两者是互动与永动的关系。
因此不管是在萧公权所言的应当具备最低限度条件,除读书识字外还需要另两个重要条件如一般的人民有尊重法律与有依法发表政见并服从多数习惯的“幼稚园”宪政,还是在成熟宪政民主政体里,其实加强制度建设同样能够达到涵养与形塑公民政治文化的作用。孙中山把“训政”后所达到的宪政阶段看成一种崇高的奋斗目标,极为崇拜“条件论” ,认为一旦条件不具备,这种奋斗目标即无法企及,其实这是对宪政“政治文化”的误读。 宪政的最高目标是养成国民的宪政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践行其本身也是一个过程,有快慢、高低之分,完全可以在宪政文化缺失之初期以一种较低的目标为价值取向,实行一些较为简单的宪政运作,这样一来,宪政仍得以实施,民众的公民政治文化素质也得以提高,宪政文化由此逐渐生成,待民众政治素养不断提高、宪政文化逐渐生成之际,再选择一个较高的目标,实施一些更为繁杂的运作,如此反复进行,目标不断提高,过程不断升级,公民政治文化不断升华,制度与公民政治文化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协力推动宪政民主政治发展。但是孙中山训政设想并没有注意到此点,留有颇为严重的缺陷。孙中山去世三年后,国民党训政体制在践行孙中山思想遗产时,已严重“背离了孙中山提出的权能区分、人民有权、政府有能”等训政原则,缺陷发酵扩张极为明显。
历史困境:目标与方法的悄然背离
综上所述,孙中山的训政设想目标与手段的悄然背离,是其无法付诸实践难以逃避的历史困境。
孙中山民主革命过程中提出三阶段“革命程序论”,且非常强调“训政”过渡时期,其认为“训政”过渡时期,应以国民党为主导对国民政治文化及公民道德素质进行形塑,目标是在中国实现建立宪政民主政体之宏伟政治蓝图。如此可言孙中山其实是非常冷静理性之政治家,他宣扬训政设想,以之为专制而入共和宪政之过渡,不但有涤荡专制旧污之目的,还有防止民主异化为民粹主义之顾虑,具有双重使命。
不过,孙中山提出的训政设想还是留有双重缺陷,即内外缺陷。内在缺陷是其本身暗含着一个难以逃避的两难悖论:一方面,孙中山希望主张通过国民革命建立一个从英美移植而来的,由三权分立演化为五权制衡的宪政共和体制,但是另一方面国民党又是一个以苏联共产党为组织样板克隆出的俄国化中国党组织,已泛起“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三位一体、强组织力独裁政党雏形,两者之间形成内在的紧张性。同时,孙中山提出训政设想也存有外在缺陷:孙中山很看重宪政民主制度对宪政公民政治文化的依赖,这是难能可贵的,但是其不明白制度的创制,反过来也可以影响公民政治文化生成,也就是说加强制度创制与落实同样能够达到涵养与形塑公民政治文化的作用,加强制度建设,使制度与公民政治文化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能够共同推动宪政民主政治发展。但是孙中山的训政设想,未注意到此层面的深刻含义。
另外,此内外双重缺陷又是相互关联的。“以党训政”如未有良性制度防范,往往流于党治独裁局面,这必然伤害到民主宪政准备工作的开展,多层面宪政制度建设也就成为不可能;而多层面宪政民主制度建设缺失,又必然无力催生宪政公民文化的涵养,最后只能导致“以党训政”局面的失败,因此孙中山提出训政设想本身之双重缺陷也在制约其“训政”双重使命及宪政宏伟政治蓝图的生根发芽与开花结果。
正因为如此,除了民国动乱的客观国情,孙中山所提训政设想本身留有如此严重之内外缺陷,所以在孙中山去世以后,他的训政设想也并未真正进入政治操作领域。1928年,蒋介石形式上统一了中国,标志着国民党“军政”时代的结束,于是开始落实“训政”。斯年8月8日,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宣称“根据总理建国大纲”,“实施训政决议”。但还是停留于口号阶段,且与孙中山的训政设想颇多不同,“国民党大搞保甲制度,孙中山的遗训被置诸脑后”,“相反的大搞威权主义”,如此即便是口号式“训政”还无限制地延期。直到1948年“行宪国大”召开,蒋介石标榜此大会是“中华民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开始”,意味着长达二十年的“训政”时期才宣告结束。但在实行“训政”的过程中,孙中山提出的训政设想,其内外缺陷与矛盾不是缓和、弥合,反而是发酵扩张了,且发生了异化与背离,引起“多米诺骨牌”连锁政治效应。因此国民党在国共内战的拉锯战中,兵败如山倒,不得不败走台湾,乃是历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