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实业计划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影响

辛亥革命网 2013-12-16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王开兵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孙中山先生认为中国的近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先生写成了《孙文学说》、《实业计划》和《民权初步》三篇论著,

  孙中山先生认为中国的近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辛亥革命之后,作为描绘中国现代化建设蓝图的第一人,在对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孙中山先生写成了《孙文学说》、《实业计划》和《民权初步》三篇论著,共同组成了规划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篇章——《建国方略》。其中,《实业计划》提出的推行开放主义、振兴实业、改善民生等思想,对于当今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仍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1 辛亥革命拉开了近代化发展序幕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勇敢奋斗的新篇章,使中国逐步融入世界现代化的大潮流,辛亥革命也因此成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开端。辛亥革命之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在民主共和的旗帜下迎来了发展机遇。一方面,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为经济的现代化作了必要的铺垫准备。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有了极大提高,不少资产阶级领袖在政界担任要职,促进政府制定出一系列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法令。这些政策法令为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孙中山先生曾多次指出:民国初立,“建设之事更不容缓”,“亟当振兴实业,改良商货,方于国计民生,有所裨益。”在政府“实业救国”的号召鼓励下,一些进步阶层的人士积极投身到兴办实业的热潮当中。辛亥革命唤起了人们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主精神,也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了强烈的刺激作用。

  2 《实业计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如何把贫穷落后的中国引向近代工业化的道路,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社会生产提供前提和条件,试图引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次腾飞,对于1912年3月11日新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而言成为了当务之急。孙中山先生曾兴高采烈地说:“今专制业已推翻,破坏之局已终,建设之局伊始。”又说:“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而实现民生主义最切实的举措,就是发展实业。孙中山于民国创建伊始,主持制订了一系列奖促工商的法规法令,为发展工商业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进入较大规模发展的“黄金时代”。孙中山、黄兴等人以民国元勋的身份努力践行实业建设,激发了广大民众积极投身工商业的热情,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工商业的振兴。

  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先生就把振兴实业、实行民生主义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担任临时大总统期间,主持通过了一系列关于振兴实业的政策和法令。当时凡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工矿企业,一经申请临时政府无不批准立案,其中包括煤矿、银行、航运、军械制造、制革、工艺、渔业等方面。遇有侵夺私产、破坏营业者,即令有关部门彻底清查和解决。临时政府实施的一系列举措为振兴民族经济起到了推动作用。在此同时,孙中山先生积极构思关于国家现代化的总体设想,致力于发展实业以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状况。其对国家经济建设的主要构想集中体现于1918 年至1919 年撰写的一部全面论述中国经济建设的专著—《实业计划》。这个计划涉及到了社会物质生产资料的各主要行业和部门,是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最完整的工农业现代化的方案。

  3 《实业计划》的主要内容及局限性

  《实业计划》是以国家工业化为中心,实现国民经济全面近代化的具有纲领性的建设计划,共分为七大计划,具体包括:在我国北部、中部、南部沿海各建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港;修筑十万英里长的六大铁路系统;修筑百万英里长的公路网;治理、疏浚长江、淮河、黄河等内河水系;大规模移民开发边疆;全面开采煤、铁、石油、有色金属等矿藏;建设各种轻重工业、以近代化生产方式改造农业、对衣食住行等涉及民生各方面建设的规划。《实业计划》把发展交通事业放在全部计划的首要地位,并把交通和能源作为实现工业化的战略重点。

  落后的中国要实现国强民富,必须走工业化和对外开放的道路。孙中山先生在其《实业计划》中规划了利用外国资本振兴中国实业的宏伟蓝图,提出既要利用外资,又要确保主权的主张。同时,孙中山先生又指出将来在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过程中,最缺乏的就是资本、人才、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因此采用开放主义,在这些方面借助于外国,对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要赢得时间,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缩短同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就必须实行对外开放,这是一种客观发展的必然趋势。

  孙中山先生对于《实业计划》所提出的宏伟规划的实施也持客观谨慎的态度,在《实业计划》的开头明确提出:“此书为实业计划之大方针,为国家经济之大政策而已,至于实施之详细计划,必当再经一度专门名家之调查,科学实验之审定,乃可从事。”由于当时缺乏如此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政治条件,处于军阀割据、政局混乱的社会环境中,北洋政府不可能实施如此宏伟的经济建设计划;此外国家缺乏如此大规模建设的经济条件,不可能筹到相应的建设资金,也不具备相应的科技条件,缺乏必要的人才和科技基础。《实业计划》在当时的条件下无法予以实施。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