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实业计划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影响(2)

辛亥革命网 2013-12-16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王开兵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孙中山先生认为中国的近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先生写成了《孙文学说》、《实业计划》和《民权初步》三篇论著,

  4 《实业计划》的伟大构想逐步在现代化建设中实现

  从《实业计划》的预见性和超前性来看,孙中山先生都堪称我国近代化经济建设战略规划的先驱。当今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现代化经济建设中,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孙中山先生当年提出的计划得到不同程度的实践和修正。有些项目已经实现,如:建立中国沿海3个经济发达区域(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区);建设青藏铁路、三峡大坝水电工程;上海浦东开发;建立北方、东方、南方三大港口(已建成以京塘港为中心的北方港口群;东方港口群有上海港、宁波港、连云港以及落成不久的上海洋山深水港等;南方港除了广州港外,还有深圳、蛇口等港口,吞吐量均在亿吨左右,远远超越了当年孙中山先生的设想。)当前,我国的铁路总运营里程为亚洲第一,完成了多条高速铁路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大大方便了市民的出行。此外,有些项目也正在进行,如:川藏铁路的修建(被誉为第二条“天路”)等。

  5 《实业计划》的思想内涵对当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影响

  《实业计划》虽然囿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无法有效地推行,但是其所包涵的众多思想精髓对于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一)民生主义思想。在孙中山先生看来,发展实业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民生问题。《实业计划》的第五条明确提出:要发展与人民食、衣、住、行、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服装、住宅、交通工具及印刷工业。自古以来,衣食住行作为人民群众基本的生活保障条件,对于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居无定所、交通闭塞的情况下,民族工业发展所亟需的劳动力资源所能发挥的生产力将会大打折扣。而文化事业对于提高全民的知识普及以及凝聚、稳定人心不可或缺,精神思想的解放有利于为经济建设营造宽松的环境。孙中山先生把民生主义的实现放置于工业化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民生工业的发展一方面拉动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能够提高百姓的生活文明水平,有利于推动城市化建设和现代化进程。

  (二)实业救国思想。俗话说“实干兴邦,空谈误国”,要建设民富国强的国家,必须通过振兴实业的途径才能实现。孙中山先生认为,发展实业是“此后中国存亡之关键”。在《实业计划》中交通系统建设工作被列为重中之重,因为孙中山先生认为“交通为实业之母”,交通、港口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促进工业化进程,并为此花费精力拟定了全国铁路系统、港口的规划设想。不仅如此,采矿、冶金行业的发展也被列入计划的范畴,明确了钢铁产业发展对于机器工业的大规模生产的重要性,提出“不用机器必不能发达”的观点。振兴实业对于当前经济建设仍然具有普遍性的意义,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都试图通过提高本国实业经济的国际竞争能力来实现经济的复苏和振兴,实业经济的发展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并伴随着技术革新和科技水平的提升,最终提高本民族的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

  (三)对外开放思想。对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在短时间内实现民族自强、国家富强、人民富足的梦想,必须打开国门、对外开放,借鉴外来人员、资金、技术等条件优势,促使本国经济融入现代化浪潮,避免再次错失发展机遇。以合作共赢的方式,有效刺激本国经济领域各行各业的跨越式发展。当今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将长期坚守“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通过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以及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乃至于加入WTO组织等一系列举措,我国经济已经融入了世界经济分工格局,中国政府和人民通过辛勤的努力和智慧共同缔造了今天的经济奇迹,使我们的国家重新回到世界大国行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四)“取法乎上”思想。“取法乎上”出自唐太宗《帝范》卷四——“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指效法于精湛、高超的学识、技艺等,常与“仅得其中”连用,意思指效法上等的,也只能得到中等的,即做事要高标准、严要求。孙中山先生的《实业计划》中深刻蕴含着“取法乎上”的战略思维,因为孙先生历来强调要学习西方最新的技术发明和经验,不要学习西方正在淘汰或者即将淘汰的技术方法,这样才能弯道超车、后来居上,“师夷长技以制夷”。《实业计划》中的产业规划基本上按照当时国外的模式进行设立,包括机器制造业、运输业、采矿业、冶金、电话及电报业、食品工业、纺织工业、建筑业、印刷业、水利发电以及供电、供煤气、供暖等城市生命线系统行业。显然《实业计划》是以快速推动城市化进程为主要目的,而不是重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发展的老路。虽然宏伟的计划看似不切实际,但是以今天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会发现《实业计划》提出的目标多数还是建立在对西方欧美国家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本国未来发展前景进行的比较切合实际的预测。

  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生为中国革命所奔走,他留给我们的除了丰厚的政治遗产之外,还有包括《实业计划》在内的一整套治国方略。正如他所说的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旋律,经济的高度融合使国与国之间更加地相互关联和依赖。国家经济实力的强盛需要本民族人民的自强不息,同时也需要增强国际上的交流、取长补短,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实业计划》的许多构想已在新中国的建设中成为现实,而其蕴含的战略思维和经济思想将继续为我国的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