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新疆少数民族报刊

辛亥革命网 2014-02-17 00:00 来源:新闻春秋 作者:白润生 丁艳丽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我国西北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新疆,尽管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缓慢,但从辛亥革命的酝酿期开始就受到革命精神的影响,以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新成立的鄂州军政府于10月16日颁布了《中华民国鄂州约法》,其中明文规定:“人民自由言论著作刊行并集会结社”,只有在“有认为增进公益,维持治安之必要,或非常紧急必要时得以法律限制之。”这是我国保护言论出版自由的第一个法令。[1]

  我国西北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新疆,尽管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缓慢,但从辛亥革命的酝酿期开始就受到革命精神的影响,以宣传“三民主义”、反帝反封为突出特点的少数民族革命报刊应运而生,也有效促动了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的革命斗志,为辛亥革命席卷全国、推翻腐朽的封建统治作出了不可小觑的贡献。

  《伊犁白话报》的舆论准备

  创刊于1910年(清宣统二年)3月25日的《伊犁白话报》是新疆地区第一份近代化报纸,由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宣传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创办。到1911年12月18日停刊,共历时一年零八个月①,有力地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为辛亥革命在新疆的胜利做了必要的舆论准备。

  十九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随着内地反帝反封斗争形势的不断高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将目光投向西北,杨缵绪、冯特民、冯大树等同盟会成员纷纷从内地来到新疆,成为新疆革命活动的先驱。

  革命党人到达伊犁后,积极开展革命活动,联络社会各阶层人民,同时沿用内地革命斗争的宣传形式,创办《伊犁白话报》,作为同盟会在伊犁的宣传机关。[2]《伊犁白话报》的创办成为新疆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开端,同时也是这一时期我国唯一的少数民族文字报纸。

  《伊犁白话报》的主办人冯特民(?-1912)是湖北江夏人,名一,原名超,字远村,笔名鲜民,毕业于湖北自强学堂,后游学海外。他工书能文、思想活跃、笔锋犀利,曾任《申报》访员,主办过《楚报》,在内地有一定的办报经验。加入同盟会之前曾是科学补习所和清末湖北革命团体日知会的成员。他撰文抨击时政,受到朝廷追查,为避难而混入新军,来到伊犁继续开展革命活动。所幸,当时的伊犁将军长庚②比较开明,他是推行“新政”的中坚分子,在练兵、兴学、办实业的同时,也支持冯特民等人利用惠远印刷厂的设备开办《伊犁白话报》。但另一方面,由于新疆地处偏远的西北,革命力量比较单薄,革命派在开展革命宣传时仍不能采取内地其他革命报刊那种比较尖锐的斗争方式,只能代以相对温和的办报策略,循序渐进地宣传民族革命精神。

  为适应多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伊犁白话报》采用汉、满、蒙、维4种文字出版发行。汉文版是四开小报,设有“宫门钞”、“上谕”、“来函摘登”、“转载专件”、“本省新闻”、“演说”、“爱国话历史”、“译报”、“杂俎”、“闲评”、“告白”、“爱国运动史”等栏目,报道新疆各族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的各种消息。

  《伊犁白话报》创办时正值辛亥革命时期,全国处于第二次办报高潮,报刊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报刊业务也有很大的进步,报纸的革命色彩越来越浓,言论日益加强,语言兴起“新民体”——半文半白、浅显易懂。尽管《伊犁白话报》的发展与内地大报相比,各方面仍有差距,但也具备了如上所述的革命色彩和特点。

  首先,在言论方面,《伊犁白话报》设有“演说”、“闲评”、“告白”、“爱国话历史”等几种评论形式。“演说”相当于社论,针对社会时政进行评论,“闲评”相当于杂谈,“告白”相当于时事短评。办报人通过不同的形式反映报纸的指导思想、政治态度,旗帜鲜明,以言论指导斗争,笔锋犀利,具有强烈的革命色彩。例如“爱国运动史”、“爱国话历史”专栏,采编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活动材料和有关抗御外侮、振兴中华的宣传鼓动文章,大声疾呼筹还国债,收回主权,喊出了伊犁“要争各省之先步”的雄壮口号,并向各族人民陈述:“我们祖国有万里河山,四万万同胞,不能与世界各国比肩称雄,是做国民的耻辱。”要各族人民“在侵略者面前万众一心,合力御敌”。还提出要兴办学堂,学习新技术,传授新知识,使国家振兴起来。再如1910年4月14日第21期的《伊犁白话报》上,许湛恩撰写的一篇题为“勤学扈言”的“演说”说道:“伊犁是新疆的一个犄角儿,紧接着强大的俄国为邻……国家的时势到了什么地步!若是一味的罔闻无见,混乱的得过且过,得乐且乐,到了那时再说那时,那可就糟糕啦。怎么呢?若是人人都像这个思想,都像这个样儿,不用人家亡我们这土地,自己就沉没了……”像这样恳切规劝国人振作、齐心协力御敌保国的文章,在《伊犁白话报》上频繁出现,足见其宣扬革命爱国主义思想的宗旨。

  其次,报纸上还有一些如“须弥山新语”、“维摩室丛钞”的栏目,分别以随笔、小评论、杂谈等形式,向读者介绍知识性内容,激发人们进行社会变革,抨击地方官吏依势欺压平民百姓的行为和一些社会不良现象。

  第三,《伊犁白话报》兼有本省新闻和国内其他地区及国外新闻,为新疆各民族受众提供全面翔实的报道,令人更切实地感受到革命风潮的势不可挡,推翻旧制、振兴自强的迫在眉睫。

  加之内容新颖,语言通俗易懂,形式活泼,因此,《伊犁白话报》深受当地民族同胞的喜爱。当时的新疆民族受众评论《伊犁白话报》说:“关于国计民瘼,公益公害之事,语言痛切。实足以振聩起聋,开通民智。”③在《伊犁白话报》的宣传鼓动下,伊犁新军中不少人加入了同盟会,少数民族中的先进分子也积极支持革命。《伊犁白话报》成为推动新疆伊犁辛亥革命的先导。

  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迫使清政府任命顽固派志锐到任伊犁,成为末任伊犁将军,1911年11月,志锐勒令停办《伊犁白话报》。

  《新报》的革命宣传

  创办于1912年2月22日的《新报》,起初是新伊大都督府机关报,它不接受私人捐款,自称是《伊犁白话报》的继续,仍在惠远城北大街原厂址印刷。冯惕广任经理,郑醉弇为编辑,徐佩臣负责印刷,其他编辑采访人员则多是兼职。

  《新报》使用的纸张大小、质地与《伊犁白话报》相同;用汉、维吾尔两种文字出版,为日报;在编辑排版上较《伊犁白话报》有较大改进,全报共分为两大版。报头的两边有民国年、月、日(月、日为公历)和农历、俄历、星期日、清真礼拜日,报纸最上边也有民国和农历年、月、日,中间是“新报”二字。两版间缝为7厘米,均用于刊登广告和启事,报纸的两边缘有时也加登启事和告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