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新疆少数民族报刊(2)
辛亥革命网 2014-02-17 00:00 来源:新闻春秋 作者:白润生 丁艳丽 查看:
当时伊犁将军府尚未倒台,所以《新报》也只能借“开通民智,融化畛域”即宣传资产阶级文明,消除民族隔阂的旗号,继续宣传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新报》即成为伊犁革命政府的机关报。
《新报》的办报方针,体现在该报1912年2月24日、2月25日、3月4日的《广征文言》里:“本报宗旨以开通民智,融化畛域,消除专制旧习,进策共和新猷为主。”它以大量篇幅刊登新政权的主张,发表国内外的最新消息,大造革命舆论;它联络上下声气,是群众监督政府的工具,是时代的呐喊者,是历史的忠实记录者。
从1912年2月和3月的《新报》中也能发现,该报不惜版面着重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歌颂辛亥革命的领袖人物孙中山、黄兴以及伊犁的革命党人。《新报》辟有“本省要闻”栏目,及时报道伊犁临时政府的有关消息,揭露和批判封建专制主义的罪行。在3月11日《说政体解决之原因及现时之希望》一文中写道:“我们孙黎黄(指孙中山、黎元洪、黄兴)诸君心地仁慈,顾全大义,历数十年的辛苦,屡干屡败,屡败屡干,总不忍四万万同胞永地狱,想把我中华建共和国,立在世界上。特以国会不开,忠言不听,迫不及待,只得以戎衣相见。内地各省同胞见孙黎黄等救民水火,同时也有宣布独立的,也有派兵会剿的,无论哪一省,都听中央临时政府的命令。”
《新报》的版面编排重点突出,特色鲜明。该报的第一版内容多以“公电”为首要消息,主要是伊犁政府机关、群众团体和各方面的来往电函,已宣布共和的各省和地区的重要函电,南京临时政府有关政事活动的电讯。其次为“社论”均是署名文章,有时也以“评论”代之。三是“共和政体成立史”,记载各省和地区革命胜利、宣布共和的情况,新的机构设置与负责官员的任免,革除清朝的弊政,制定新的法制与军纪的文件,政府及各界要人的政见谈话等,后改为“中央新闻”。例如3月11日报道武昌、宜昌多地及伊犁的光复时间及各地领导人活动,报道各省政府成立后的活动情况,为新疆革命党人提供了革命经验。四是“译点”,多是揭露英、美、俄、德、日等帝国主义国家,干涉破坏中国革命,乘机扩大对华侵略的罪恶行径。后改为“国外译要”。
《新报》第二版主要报导新疆的地方新闻。一是“本省要闻”栏,占的篇幅较大,后改为“本省纪闻”。在新、伊战争期间主要反映民军与省军之间的战况,也间载政事活动、农牧业生产和工商业的情况。如在报道伊犁军民与迪化清军打仗的消息时使用了大量篇幅,战况报道十分详细。如2月25日的报道:“敌人步炮不支,即溃败下去”,“死亡三四百人,又被民军击死三四百人,共计七八百人,敌人连夜败归西湖(乌苏)。”另外,对沙俄的外交活动也登在这一栏内。随后又以新疆各县城镇区分登载各地的重要事件。二是“译报”,摘登国内各大报的重大新闻。三是“文告”,多是全文刊登伊大都督府的命令和文件,后改名“专件”。四是“杂记”,宣传伊犁革命过程中牺牲人员的传记或相关事迹,也选载革命要人如孙中山、黎元洪等人的传记。五是文字短小精悍的“时评”,阐述新问题,抨击社会上不良风气,如对袁大化等人向伊犁投递匿名信等事件,加上按语全文披露,讽刺封建顽固官僚反对共和等。六为“诙谐文”,是幽默嘲讽性的文字。如标题为《新论语》的短文:“其日,如有志锐之才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以旧诗文形式讥讽封建旧习气的,如《新孟子》等;以日记体裁痛斥沙俄侵略罪行的,如连载张立人的《援阿随征记》等,报尾有时也会介绍点国内文学作品。
《新报》的编辑指导思想明确,立场鲜明,认为报纸“为舆论之代表,为政府之监督,是报纸之天职也”,“不因势力为转移,不挟党私而立论。”报纸为世界上一利器,“可以输出新智识,新思想,新道德,以贡献于社会”,为“世界最新之历史”,确有点资产阶级新闻自由的味道。《新报》关于新、伊战事的报道和袁大化讳败为胜不同,与忠于清廷的封建文人也有区别,它对民军打胜仗报导详细,说固尔图被围溃败“伤亡甚多”,披露精河、沙泉子之胜“亡亦不少”。
《新报》在行文上也比较泼辣,有针对性。伊犁起义胜利后,该报多次敦劝新疆巡抚袁大化宣布共和,揭露袁大化“贪此末世之功名,甘作亡国之奴隶”,“自是与中兴曾左诸公,齐驱并驾”,而不顾人民“哀号无状,怨慕先中”,在省城迪化(今乌鲁木齐市)捕杀同情革命人士,挑起新、伊战争,作春蚕自缚,“旅新之杰士能有如此者,居省之汉奸能无愧死。”袁世凯窃权后倒行逆施,《新报》则逐条批驳其谬误。杨增新上台后多行不义,《新报》也撰文讥刺。
另外,《新报》还代表伊犁执政者,征求人民的批评建议,并就此拟订《约章十条》。原《伊犁白话报》主办人冯特民也以伊犁外交总长署名,连日登报征求意见。照录其全文于后:“敬启者:鄙人谬荷各界公推,忝列外交总长之任。才浅任重,颠覆是惧。况时值改革,事皆草创。诸多缺点,自不能免。尚望各界宏达君子,时赐教言,匡我不逮。或远惠遥函,以当面规。人无论识与不识,言无论对与不对,即使诽谤鄙人,亦无不倾诚拜纳。以期随时改良,用付同胞重论。想诸君子关怀时局进行念切,必不以小子不才,而有所吝教也。赐函请寄宁远外交司,或惠远敝寓所为祷。待此布闻,无任翘企。外交总长冯特民拜启。”
《新报》凭借其强烈的鼓动性,在宣传资产阶级政治、文化、经济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为新疆的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功勋。其激烈的言论,也使反动统治者如坐针毡,惊恐不安,甚“畏报馆之言”。
1912年,新疆省长兼督军杨增新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在新闻传播领域实行独裁措施,9月,强令与自己政治立场不一致的革命报纸《新报》停办。
小结
辛亥革命时期兴起的第二次办报高潮,大量报刊致力于宣传资产阶级的革命主张,监督政府的行为,唤醒民众的意识。与改良派的报刊大不相同,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再幻想通过君主立宪走改良的道路,而是直接抨击封建统治,提倡武力推翻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建立新政,进步的少数民族文字报刊也不例外。
这一时期,地处我国西北的新疆地区汇聚了大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资产阶级革命力量,部分革命人士积极运用报刊这一大众传播手段进行卓有成效的宣传鼓动,尽管由于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原因,新疆的革命报刊数量和革命宣传力度相对有限,但其发挥的传播革命火种、唤醒革命精神的作用是值得关注的。辛亥革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报刊的宣传鼓动实现了新疆少数民族开明分子认识、接受、传播“三民主义”,积极参与辛亥革命大潮的目标;新疆近代报刊也借助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精神对新疆少数民族受众产生了鲜明深刻的影响,实现了报刊宣传进步思想,正确引导舆论的社会功能。
注释:
①《伊犁白话报》各文种版本停刊具体时间说法不一。参见《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上),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第109页。
②长庚喜读《大公报》,《伊犁白话报》创办时,他通过英敛之从《大公报》请来两位排版、印刷师傅,帮助该报的编采出版事宜。
③《来函照登》,《伊犁白话报》第二十一号。
【参考文献】
[1]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93.
[2]苗普生、田卫疆主编.新疆史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393-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