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明德学堂对辛亥革命的贡献(2)
辛亥革命网 2017-02-20 11:28 来源:《书屋》二〇〇九年第七期 作者:雷建军 查看:
三、以明德学堂为阵地,培养大批辛亥革命的中坚
黄兴认为“鼓吹革命,人心易激”,“运动革命,非有言论鼓吹不足以动人”。他以明德学堂为阵地,在学生中传播革命思想;他还大量印行《警世钟》等革命书刊,以“作民译社”为发行机关〔13〕,散发省城各校。一批教师在课堂内外,向学生讲述天下大势和列强侵略中国强迫签订种种不平等条约,常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教育学生。明德学生受到教育,倾心革命的日益增多,每天课余开演讲会、讨论会,写文作诗,抒发爱国感情。学生宁调元才华横溢,每“就师所授触类引申,激昂尽致,听者耸然,尤长文学,每有作,辄万言,笔锋犀利,上下纵横,不可一世,以故全校教职员以逮同学,莫不推置之”。明德师生中形成了一支重要的革命力量。1905年,同盟会成立,首批参加同盟会的明德师生有黄兴、陈天华、宋教仁、张继、秦毓鎏、姚洪业、舒翰祥、成巍、杨时霖、胡瑛、周邦柱、陈嘉佑、陈家鼎、罗英、宁调元、潘昉、萧毅鲲、何陶、汤铁樵、吴超澄、阳兆鲲等二十多人。黄兴任庶务,协助孙中山主持会务,陈天华、宋教仁、张继、秦毓鎏等都是同盟会骨干,主持《民报》,积极宣传革命思想。
1905年,黄兴从东京密函禹之谟,委托他在长沙组建同盟会长沙分会,并指派陈家鼎前往协助。1906年分会成立,禹之谟为负责人。他“日持革命书刊于茶楼酒肆,逢人施给,悍然不讳”。他们还派出会员在小吴门等处“开设酒店贱沽,结欢军人”。长沙又出现了“民气伸张与革命暗潮四布”的形势〔14〕。1905年冬,曾两任明德速成师范班历史教员的陈天华在日本蹈海自杀,留下《绝命书》万余言。他希望以牺牲自己的生命唤醒国人奋起救亡。陈天华自杀后,他的学生姚宏业悲愤欲绝,深感“国民欲有爱国之思想,不可无自立之学校”,于是下定决心回上海与宁调元创办了“中国公学”,由于顽固劣绅诬蔑毁谤,公学前途莫测。姚宏业对此恶劣环境,一时悲愤难遏,决心以死唤醒民众,他留下绝命词,投黄浦江自杀。陈天华、姚宏业的死,感动了湖南家乡人民,明德师生更是为之惋惜、悲愤。1906年7月,陈、姚的灵柩运回长沙,宁调元、禹之谟发动省城学生不顾官府阻挠,公葬两烈士于岳麓山。明德及长沙各校学生全体出动,男女青年执拂送葬者数万人,高唱挽歌,哀声动地,队伍长达十余里。时值盛夏,学生皆着白色制服,自长沙城遥望岳麓山,“全山为之缟素”。这是湖南学生界举行的一次声势浩大的政治示威,起到了唤醒民众,激发革命热情的作用。
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是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它由明德学生刘道一、魏宗铨等策划、领导,并有多位明德师生参加。先是1905年,魏宗铨从日本回国,回到家乡萍乡,与会首龚春台、学友蔡绍南等称奉孙中山之命,组织洪江会,以“灭满兴汉”为宗旨,设立秘密机关,准备起事。1906年,魏宗铨再到上海,联络各地革命机关。同年,刘道一与蔡绍南、彭邦栋等人受黄兴委派,回湖南“运动新军,重振会党”,准备武装起义。他们抵达长沙后,约集革命同志数十人,密议于水陆洲船中,商议起义计划。会后,刘道一留在长沙掌握起义全局,并负责与同盟会东京本部及各方面联络。根据水陆洲会议原定计划,拟在阴历年底清吏封印时举事。同年12月4日,蔡绍南、龚春台等领导的萍、浏、醴起义提前爆发。起义失败,魏宗铨牺牲,刘道一在长沙被捕并被杀害。此外,明德师生中还有胡瑛在武汉被捕,宁调元在岳阳被捕,就连明德校长胡元倓也受到指名威胁。被捕的明德师生并未放弃斗争,如宁调元在长沙狱中监禁三年,继续与革命同志联系,敦促湖南同志成立同盟会支部。又以书信联系,与柳亚子筹建南社。1910年出狱后,去北京协助老师陆鸿逵主编《帝国日报》,发表文章,揭露清政府种种腐败行为。
“1911年初,同盟会总部谋划广州起义,派谭人凤、刘承杰回湘策动响应。谭人凤抵长后,在(南门口)晏家塘设立机关,布置谋略,焦(达峰)、陈(作新)紧相配合,加快对新军的策动”〔15〕。“辛亥(1911年)三月,两湖革命党人在武昌召开秘密会议,阎鸿飞(明德学堂1904年学生)和焦达峰、杨任(字晋康)三人被推为(湖南)代表出席,与湖北的首脑人物孙武、蒋翊武等相约,两湖不管谁先发难,得到成功,则未发难省必须在十天内响应支持。”1911年3月,黄兴领导著名的黄花岗起义,明德学生有柳聘农、陈方度、黄一欧等参加。起义失败的消息传到湖南,黄兴的生死下落不明,一些同志不免沮丧。同盟会支部负责人、明德学生曾杰邀集同志开会,鼓动大家:“既然是自己要革命,就令黄、谭(人凤)二公死了,我们还没有死,当然要继续革命。”曾杰一面宣传继续革命,一面以个人行动,准备炸死清朝大臣以伸民气。他与革命志士成立中部同盟会,准备在长江流域再度组织起义。
自黄花岗事件后,全国人心皆趋向革命。革命之火终成燎原之势。由于湖北地区的革命力量走向联合,黄兴对形势作了分析,他认为“以武昌为中枢,湘、粤为后劲,宁、皖、陕、蜀亦同时响应以牵制之,大事不难一举而定也。急宜趁此机会,勇猛精进”。因此,与革命同志通信,主张将起义重心移至长江流域,并决定“不日将赴长江上游,期与会合”。武昌起义后,黄兴到达武昌,革命军高举“黄兴到”旗帜,在汉口游行,人心大振。黄兴任战时总司令,督师与清军鏖战。明德学生柳聘农任汉阳前线督战员。黄兴率领新组织的革命军队,经阳夏一月血战,争得了时间,稳定了大局,促成全国各地纷起响应,清王朝土崩瓦解。
1912年11月,黄兴回到长沙,受到人民的热烈欢迎。13日,他到明德学堂,在师生欢迎大会上发表演讲,对明德在辛亥革命中所起的作用给予高度的赞扬〔16〕。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后,原明德校董之一的谭延闿任湖南支部的支部长,明德师生任各部主任、评议长、评议员的有刘武、周震麟、陈炳焕、龙璋、彭国均、文斐、柳聘农、萧毅鲲、粟戡时、龙绂瑞、龙毓峻、傅熊湘、仇毅、杨德邻、周砥、章克恭、陈嘉佑。黄兴也曾邀校长胡元倓出任教育总长,为胡元倓婉拒。胡元倓对黄兴说:“养成中等社会,实为立国之本图,惟其事难为。流血革命险而易,磨血革命稳而难。公倡革命,乃流血之举,我为此事(办中学教育),则磨血之人。”对此,明德学生龙云说:“胡师的磨血是要把心血一点一滴去磨,磨尽方休,是长期的牺牲。与流血方式虽异,而为国家民族则一,实殊途而同归。”
可以说正是这种磨血育人的办学精神,“不徒以学校为仕进之阶,而先务立其远者大者”,为国家民族前途着想的办学理念,使一所中学在一场大的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在明德读过书的院士有十七位,其他著名的师生还有任弼时、周小舟、周谷城、黄少谷、李石曾、吴芳吉、欧阳予倩、辛树帜、张曙、黎锦晖、钱歌川、周世钊、曹典球、龚育之等。明德学堂的校训是“坚苦真诚”。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高度赞扬。他说:“惟坚苦故对事忠,惟真诚故待人恕,违道不远,故藏诸己者睟然,任事投艰,于是乎在。明德学校以坚苦真诚为校训,诚哉其所知本矣……一堂讲诵,和蔼融洽,非真诚无是乐也……四字校训,谓非陶铸人才之宝训乎!”对此,今天的办学者,应该深思。
注释:
〔1〕《本会总记》,《湘江评论》第四号,载《毛泽东早期文稿》。
〔2〕〔6〕〔7〕〔8〕〔12〕毛注青编著:《黄兴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50、54~55、57、64、69页。
〔3〕〔4〕刘揆一:《黄兴传记》,载《辛亥革命》(四)第274~277、277页。
〔5〕沈瓞民:《记光复会二三事》,载《辛亥革命回忆录》第4集第132、133页。
〔9〕明德校史:《百年明德,磨血育人》第180页。
〔10〕周震鳞:《关于黄兴、华兴会和辛亥革命后的孙黄关系》,载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专辑》(一)。
〔11〕龙绂瑞:《武溪杂忆录》,载《龙萸溪先生遗书》。
〔13〕饶怀民:《黄兴评价中的几个问题》,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89年第2期。
〔14〕〔15〕长沙文史资料第十一辑:《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专辑。
〔16〕《长沙日报》,1912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