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督徒参加辛亥革命的文化解读

辛亥革命网 2014-05-14 00:00 来源:《天风》2011年第12期 作者:康志杰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一百年前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体制,在这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斗争中,有一批爱国的中国基督徒参与其中。他们为什么投

  一百年前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体制,在这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斗争中,有一批爱国的中国基督徒参与其中。他们为什么投入这场革命运动?革命与信仰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一、基督徒参加辛亥革命的事迹

  1901年,中国牧师黄吉亭和胡兰亭在武昌创办了书报阅览室,他们从上海等地购进大量进步书刊,任人备览,以日求一知,故取名“日知会”。因为有美国圣公会背景的掩护,日知会所购新书日报甚多,公开宣讲,批评政俗。1906年,革命党人刘静庵等人对日知会进行改革,并订立章程,发布《猛回头》、《警世钟》、《黄帝魂》等革命书刊,每周日在教堂公开演讲阐述世界大势、本国危机及现今救国之道。自此,由基督教会开办的阅览室演变为“两湖革命党的枢纽”,许多革命者以读书学习为名,在日知会内进行革命宣传。1907年元月,因叛徒告密,刘静庵等9位日知会员被捕入狱,5年之后刘静庵病死狱中,时年36岁。

  在反清宣传活动中,美国圣公会创办的文华书院表现突出,如师生创办进步刊物《文华学界》,刊发的文章常隐有革命宣传之意,编者作者常用的笔名有“新中国之新国民”、“先觉者”、“法兰西士”,学生们常以革命为谈资,学校充满了自由民主的气氛。教师余日章、张纯一合作创作了文华学生军歌,歌词为:“愿同胞,团结个,英雄气,唱军歌,一腔热血儿,意绪多,怎能够坐视国步蹉跎,准备指日挥戈,好收拾旧山河……”军歌本为学生军操课所用,后被“救世军”传唱到校外,并广为流传。武昌首义时,新军高唱“准备指日挥戈,好收拾旧山河”的歌曲,投入与清军的战斗。

  武昌首义中,余日章(后担任基督教男青年会总干事)贡献颇大:他发动武昌圣公会医院的医护人员组成“红十字会”,奔赴前线救护军民;汉阳失守后,任“总理后路粮台”,在枪弹中为起义军采办军粮。

  文华书院亦有学生直接参加了战斗,如董楚臣经黄吉亭牧师介绍任黄兴传令官,参加刘家庙战斗负伤;曹道兴参加汉口之役,其妻傅翠云也加入学生队,因作战勇敢,被称为女将军。红十字会有基督徒女医生张竹君,救援中表示“尽我天职,其他均非所计”。随着战斗伤员不断增多,一些教牧人员组织基督徒参加救护工作,并建立临时战地医院。

  二、革命者皈依基督教的原因

  日知会精英除了黄吉亭、胡兰亭牧师,还有领袖人物刘静庵,以及骨干余日章、殷子衡、曹亚伯、张纯一等。当年参加革命的基督徒皈依情况分为两类:一是革命前已经受洗,如余日章,其父余日卿为圣公会牧师,这类基督徒接受信仰多受家庭影响;二是革命中与教牧人员过从甚密,通过日知会了解基督教信仰的内涵,并把信仰理念与革命实践相结合,甚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中的代表有刘静庵、殷子衡等。

  刘静庵因为痛恨朝政腐败,希望以从军入武的方式来改造社会,遂加入军队,后遭猜忌而离开,其间曾至民间考察,宣讲民族主义。通过社会实践,刘静庵的革命思想逐渐成熟。他接受基督教信仰是通过曹亚伯结识了胡兰亭牧师之后。与大多数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不同,刘静庵“服膺教义”几乎没有遇到什么障碍,其特点是把基督教义中的拯救观、博爱观作为救世的真理,并与中国文化元素融合,进而使救国思想一步步升华。比如他在狱中每日必做祷告,常引中国古代哲学配合圣经所讲道理,转授同狱难友。在现实的革命斗争中,他逐渐厘清了革命与信仰之间的关系,即信仰是理念,能够指导革命行动。他说:“……革命党就是要本着基督的博爱主义,为大多数人谋最大的幸福。”“基督教可以救自己,可以救他人,可以救国家,可以救世界。”把基督教的拯救观升华为革命的指导思想,以此作为革命的锐利武器,是刘静庵信仰基督教的一大特点。他主持日知会,全力进行宣传鼓动,培育了整整一代湖北的革命觉人,为辛亥革命的到来奠定了思想和人才方面的基础;入狱之后,他受尽酷刑,但毫不屈服,时人称为铁汉。后人对其评价为:“革命最力,信教最笃……在狱五年,未尝一日废学。”

  殷子衡参加革命的动机与刘静庵相似,他在回忆录中写到自己参加辛亥革命的动机有三:其一是从留心时务而起,其二是从读书有感而起,其三是受慈悲心的驱使。他出生在传统文化颇为浓厚的家庭,由同情心和忧国忧民的思想而产生了革命冲动,与刘静庵等人被捕入狱之后,其宗教信仰渐渐与刘静庵走到了一起。牢狱生活给殷子衡深入了解基督教信仰提供了机会,他受刘静庵引导,阅读圣经,探讨教义,在理性地对儒家、佛教和基督教进行比较之后选择了基督教信仰,皈依并取教名“勤道”。他认为,在中国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儒佛思想“独善”的内敛性不可能为社会变革提供精神动力,而基督教的外推性,以及博爱、服务、牺牲的特点,可以与相革命契合。

  与刘静庵、殷子衡不同,张纯一是通过参与教会活动,与牧师及基督徒交流,而对基督教信仰产生好感。张纯一曾任文华书院国文教习,经常出入日知会,并参加教堂礼拜。他发现基督教“不辨妇孺皆可实践,信可率人以共由”,遂于1905年受洗。在信仰的历程中,张纯一还认识到:“以欲革新国家,非先自痛除身心之污染不可。”并创造军歌,进行宣传。

  辛亥革命时期一些革命党人皈依基督教,并作为一个群体参与社会变革运动,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即基督徒的人格魅力,以及基督徒相互影响、相互感染、相互鼓励和相互支持的奉献精神,如刘静庵结识胡兰亭、黄吉亭等爱国开明牧师,殷子衡在狱中向刘静庵学习基督教义而皈依等都说明了这个事实。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