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牺牲敢惜身——简论孙中山先生的爱国主义

辛亥革命网 2012-02-03 00:00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张曼新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孙中山作为历史的伟人,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我们深入探讨和大力弘扬这位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情操,无疑具有重
 

  今年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辛亥革命100周年。在海峡两岸,在全世界的各个地方,中华儿女都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纪念“武昌枪响皇冠落”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总结这一重大事件对于中国社会百年以来发展变化的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号角一声惊睡梦,英雄四起挽沉沦”。纪念辛亥革命,就是要缅怀为挽救华夏沉沦的英豪们,祭奠为中华民族独立自由而献身的革命先烈。这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就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之所以成为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公认的领袖,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是一个高尚的、纯粹的爱国主义者。正如他在《和平统一宣言》一文中所宣示的那样——“(孙)文,爱国如命!”这句话是他的自白,他整整四十年为中国崛起而奋力拼搏的事实,充分证明了这句响遏行云的话语决非言过其实。爱国,是他一生事业的出发点与归宿。

  为了给中华民族探求出一条达到独立、民主、文明和富强的自由之路,孙中山毅然放弃个人优裕的生活环境,甘冒随时牺牲的风险,聚集革命同志,不屈不挠。辛亥革命之后,他又矢志不渝地为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而奔波奋斗。正是由于这种彻底的爱国主义品格与追求,使得他在晚年能够接受中国共产党人的帮助,坚决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迎来了第一次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孙中山作为历史的伟人,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我们深入探讨和大力弘扬这位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情操,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热爱祖国与矢志革命

  孙中山诞生于1866年,历经了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中国,正遭受着西方殖民主义列强的欺侮和压迫。在空前的内忧与外患下,1840年以后的中国人的爱国主义,集中地表现为救国主义,从林则徐到邓世昌,从龚自珍到谭嗣同,从魏源到康有为,近代中国爱国者的一次次奋起,一回回斗争,唯一的目的就是使祖国跃出丧权辱国的泥淖,而到达独立、自由文明和富强之袵席。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两三代中国精英人物的救国尝试都失败了。有鉴于此,孙中山冷静思考前辈爱国者的教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革命”方略,从而将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阶段。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一手创立了当时中国的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在《兴中会章程》中,首次发出了“振兴中华,维持国体”的呼喊。这个革命宣言式的章程,揭示了孙中山彻底摒弃了“清朝廷自可实行由上而下之改革”的幻想,斩钉截铁地宣示必须毫不留情地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古老的中国才能重获新生。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一文中,孙中山一针见血地指出:“由满洲人来将国家加以改革,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改革意味着给他们以损害。实行改革,那他们就会被中国人民所吞没,就会丧失他们现在所享受的各种特权”。“想由这样的政府和其官吏厉行改革,会有什么希望呢?”正是基于这样的体认,孙中山将推翻清王朝的黑暗统治与“为了我全中国彻底解放”这一终极目标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孙中山主张的变革,在中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创举,也就是厉行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主体内容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这一宗旨和方针,使得孙中山坚定不移地将爱国和革命这两者有机而紧密地结合于一体,亦即践行革命的救国主义路线。这样,从兴中会创立之日到1911年的武昌起义,也就是广义上的辛亥革命,共17载风雨征程,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组织了10多次武装起义,黄兴、陆皓东、史坚如、邹容、陈天华、徐锡麟、秋瑾、朱执信等英烈从容起义,谱写了一曲又一曲革命壮歌。

  辛亥革命在孙中山的引领下和千百名烈士抛头颅、洒热血的拼杀下,取得了胜利,推翻了清王朝,在中华大地延续了近三千年的封建帝制不复存在了。为了荡涤帝国主义和极权专制势力,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孙中山屡仆屡起、愈挫愈奋,又接连发动了“二次革命”和“三次革命”。由于中国近代国情复杂,所以爱国主义有其不断发展的过程,奉行革命救国宗旨的爱国者,必然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孙中山体认到中国需要在辛亥革命的基础上“重新革命”之时,中国的形势已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孙中山认识到,热爱祖国与矢志革命的结合,就是要将爱国主义思想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结合起来。在这一“顿悟”的过程中,孙中山在爱国主义思想的驱动下,从中华民族的利益来考虑和选择自己何去何从,痛下决心“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坚定地与中国共产党联合,改组国民党,将国民革命的目标指向帝国主义及中国的南北军阀。在国共合作的历程中,孙中山对于爱国、救国、建国以及革命的认知不断得到升华。他反复强调了反帝反军阀的斗争与中国走向现代化以及走向共和的关系。历史证明,孙中山所奉行的“要做赤诚的爱国者,首先要成为坚定的革命者”的鲜明理念,是中国近现代爱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几代爱国者正是践行这一信念,终于使古老的华夏成为人们向往的新中国。

  爱国主义与祖国统一

  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史上自然具备一种维护祖国统一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分裂主义势力妄图肢解中国,他们有可能在某个时期或在某些地区得逞于一时,称王称霸,但最终会被人民推翻,为历史唾弃,中国又复归于统一。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