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牺牲敢惜身——简论孙中山先生的爱国主义(2)
辛亥革命网 2012-02-03 00:00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张曼新 查看:
孙中山投身革命之初即已认知:“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统一是全体国民的希望”。然而,作为二十世纪初叶的中国,东西方“列强鲸吞瓜分”,帝国主义各国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军阀们割据厮杀。孙中山“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 这一期间他始终不渝地把争取民族独立与捍卫祖国统一这两大任务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孙中山提出革命者要去掉“打天下,坐天下”的封建帝王思想,实行“平民革命”,推翻皇权专制的清王朝,让中国脚踏实地迈向共和。
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更加深刻体认到全国人民“热望祖国成为强大统一之中国”的心声,他掷地有声地宣示,新成立的中华民国“当为统一独立与兴盛之国家”。他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宣言中,明确规定中国必须实现五大统一——民族之统一、领土之统一、军政之统一、内政之统一、财政之统一。也就是要用共和制度统一中国。
辛亥革命以后的岁月里,孙中山的言行都离不开维护中国统一这个问题。他在1917年和1921年所进行的两次护法运动,都是为了削除分裂势力,全力统一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到了晚年,孙中山热爱祖国与统一国家的思想更为炽热。1924年初,他在一次演讲中说:“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作为一位赤胆忠心的爱国者,孙中山为了国家统一大业,在生命即将走到终点的时候,一如既往,无私无畏,无怨无悔,用光照千秋的业绩,谱写了“和平奋斗救中国”的壮丽乐章。
热爱祖国与建设国家
孙中山将毕生探索出来的思想归结为三民主义。革命和统一都属于民族主义范畴,也就是追求民族独立和祖国解放,摆脱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使中国达成大一统和民主、自由、进步。在民族主义的基础上,再实现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民权主义提倡“自由、平等、博爱”三原则,也就是普遍平等的意识。孙中山有言:“孔子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便是主张民权的大同世界”;“对国内的专制和不平,便要应用民权主义,提倡人民的权利。提倡人民的权利,便是公天下的道理”。孙中山将“民为邦本,邦本固宁”视为民权主义的要义,进而在政治上建设国家,实现政治民权化,即以“全民政治”来取代“间接民权”,建立“万能政府”和“专家政治”,以实施“公天下”这种“大同世界”的政治体制,也就是建设“全民政治”,亦即“实行民权真宪政,只见公仆不见官”,让民主、自由、人权、法治的思想和实践永远植根于全国人民的心田,使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共和国。
孙中山深知,革命最根本的目的在于解放生产力。辛亥革命推翻腐败不堪的清王朝以后,必须立即进行国家的全面建设。孙中山把热爱祖国的火一般情感,落实在行动层面,一是奋力贯彻民权主义,在政治制度上改造中国,让祖国一步步完善地走向共和。二是在经济上建设国家,倾力改变中国经济的落后面貌,在民生主义上下大气力,建设一个民众能够过上小康生活的“至完美”、“至安乐”的社会。民生主义,“即是大同主义”,必须体现和实现“民有、民治、民享”这样一种中国自古以来传统的大同思想。
大力弘扬孙中山思想
孙中山“一生奋战求共和”,他给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遗产,是他的光辉思想和不朽精神。辛亥革命之后,他就任临时大总统,喊出“复兴中华,统一中国”的口号。革命目标达成后,他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决然抛却了“官本位”的陈腐观念,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位,全心全意建设国家,实现国富民强,同时全力以赴,完成国家的统一。这就是孙中山爱国主义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是站立在制高点上的时代呼声,也反映了当时的主流民意。作为中国历史上最真诚的爱国主义者,辛亥革命100年来,孙中山在几代中国人中均享有无与伦比的威望,也赢得了五大洲华侨华人的无比尊敬。近100年来,他在国内不同党派,不同信仰的人们的心目中,都被视为二十世纪中国的伟人。这一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辛亥革命到今天,整整一个世纪过去了。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在民族、民权和民主这三大方面的进展,世界有目共睹,尤其在经济建设方面,更令中华儿女扬眉吐气。在全世界中华儿女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今天,倾力实现中国的全面现代化,同时群策群力,同心同德地尽快实现中国的完全统一,争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依然是两岸同胞与海外侨胞今天所面临的重任。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爱国主义始终是历史发展的推进剂,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信仰,是民族凝聚的伟大旗帜。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千千万万个爱国者,无一不在坚持追求祖国的统一与强盛。纪念辛亥革命与发展两岸关系密切相连,两岸同胞理应在今后进一步携起手来,求同存异,凝聚共识,积累互信,共创双赢。
辛亥革命是两岸人民共同纪念的伟大节日,孙中山思想更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今天我们践行孙中山的爱国主义思想,一方面要面对现实形势,一方面要明确方向目标。孙中山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爱国、革命、统一与建设。作为两岸同胞最重要的基本共识,更作为“同志仍需努力”的正确方向,两岸通过共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在国家与民族认同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寻求共识,以促使两岸关系能够又好又快地发展。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这是辛亥革命烈士秋瑾于1905年所作的诗句。祖国一定要统一,中华民族一定要复兴,这就是孙中山始终的追求和奋斗目标。我们今天弘扬孙中山思想,就要继承他的遗志,以“为国牺牲敢惜身”的志气和勇气,同气相求,同声相应,体念时艰,励精图治,为完成统一祖国和振兴中华这两大历史重任而忘我奋斗!
(作者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欧洲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