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政治制度改革为何失败:盲目仿效日本立宪

辛亥革命网 2012-03-06 00:00 来源:历史教学 作者:谢俊美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清政府盲目仿效日本立宪做法,给改革带来了无穷灾难,直接导致立宪派对清政府的背离,加速改革的失败。 ,清末政治制度改革为何失败:盲目
 

  盲目仿效日本立宪做法加速改革的失败

  盲目仿效日本立宪做法,给改革带来了无穷灾难,直接导致立宪派对清政府的背离,加速改革的失败。

  清末立宪发生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采用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之后,清政府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对别国的宪政经验进行借鉴,但是究竟采用何国的宪政形式,最终取决于清政府本身。清政府在派遣首批出国考察宪政大臣的谕旨中说,要“兼采”各国之长,但实际上是有选择的。清政府认为美国“设官分职颇有复杂拘执之处,自非中国政体所宜”。英国虽为君主立宪国,但“国会实握有立法、司法、行政之三权,故有万能会议之目,名为立宪,实则国会专制之政治”。“其实权全归国会,凡不经国会许可,如有施法、废法之为,以违法论,此偏重之弊,有断不能采行者”。权衡之下,认为日本政体颇与中国接近,“凡国之内政、外交、军备、财政、赏罚、黜陟、生杀予夺,以及操纵议会,君主皆有权以统治之,论其君权之完全严密,而无有丝毫下移,盖有过于中国者”。“日本宪法,其宏纲要旨,无非上保皇室之尊荣,下予人民以幸福,施之我国,至为合宜”。“我国行立宪,当仿日本为宜”。日本宪法又称帝国宪法,诞生于明治年间,明治维新时,维新志士为推倒幕府、削平群藩,挟天子号令诸侯,规定宪法钦定,日本的立法、司法裁决权、军队统帅权、议会的召集与解散、法令的发布、官员的任免大权,“全握于天皇一人之手”,其行政内阁则为“完全属于天皇施政之机关”。日本名为立宪国家,实则与封建专制无别。日本的立宪政体,对于力图强化皇权的清王朝来说是最合适不过的了。1907年清政府第二次派遣考察宪政大臣,就专门考察了日本。在制订的钦定宪法大纲和中央及地方官制官规中,大多抄袭日本的成文法规。清政府对日本宪政的抄袭模仿,表明它不过是要一个名义上的君主立宪,实际上的开明专制。它这样做只能是东施效颦,给政治制度改革带来极大的危险,造成整个统治集团的分崩离析,直接导致立宪派对它的失望和背离。

  立宪派是清政府预备立宪的推动者和拥护者,主要由资产阶级工商业者、部分知识分子和官僚组成。他们主张通过改革把中国变成真正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国家,建立“一个权力集中于国会”的内阁,使自己能参与对政府的管理。他们的要求同清政府有限度的立宪活动直接形成了对立和冲突。立宪派批评朝廷筹备立宪有名无实,纯属“涂饰敷衍”,皇族内阁违背宪章与“君主立宪政体有不能相容之性质”,要求给谘议局、资政院以真正议政之权;批评九年预备立宪期限是“徒为迁延时日”,对宪政筹备计划表示不满,要求朝廷尽速召开国会,成立责任内阁。1908年日本控制朝鲜后,日俄加紧勾结,密谋蚕食我国东北和内蒙地区,英法也加紧对我国西南边疆地区的侵略,以孙洪伊为首,各省谘议局议员代表以“时局骤变,惊心动魄者不一而足”,联名上书,要求缩短立宪预备年限,提前召开国会,清廷未予理睬。次年,直隶等十一省谘议局代表再次呈文资政院,要求于1911年(宣统三年)召开国会。清政府蛮横拒绝了代表要求,斥责他们“浮躁冒昧,不晓事体,遇有内外政事,辄藉口立宪,相率干预,一唱百和,肆意鼓簧”,并将代表温世尧发往新疆军台“效力赎罪”。1911年4月,皇族内阁成立后,激起了立宪派的强烈不满,立宪派指责朝廷“朝令夕改”;对宪政“不诚不敬”,皇族内阁违背宪章,与“君主立宪政体有不能相容之性质”,要求加以解散,召开国会,重新组织新的名副其实的责任内阁,并再一次组织赴京请愿活动。但清政府仍冥顽不灵,竟丧心病狂地下令军统领衙门将请愿代表武装押解回籍,谕令各省督抚“严饬开导弹压,如不服劝谕,纠众违抗,即行查拿严办”。同月,资政院呈奏各省谘议局及各省人民代表请求立即召开国会折,提醒清政府“人心难得而易失,机会一往而不返,及今图之,犹可激发舆情。安大局”,要求提前召开国会,设上下议院,结果再次被清政府斥为“越权”“妄行呈奏”。至此,立宪派对清廷彻底失望,而资政院、谘议局“俱变为表达民意或煽动人民压迫朝廷的机关”〔11〕。一位清朝官员对此惊呼道:“犯上作乱之事,昔出于密谋,今见于公议;无父无君之说,昔起于匪类,今创于搢绅;世变之奇,至此已极,异日之患,臣不忍言。”它真实地披露了立宪派对清政府的愤懑。立宪派“其初恐清廷不立宪,其继愤政府假立宪,其后乃不欲出于和平立宪,而思以铁血立宪”。眼见清朝政府无可挽救,革命斗争形势日益高涨,立宪派于是相率背离清政府,或转附革命营垒,寻求出路。清政府陷入了孤立无援的绝境。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