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前后黄远生和李盛铎交谊考略
辛亥革命网 2012-03-13 00:00 来源:《新闻爱好者》 作者:王红军 查看:
交往的缘起
黄远生①和李盛铎的交往究竟始于何时,据李盛铎在黄远生遇刺后撰写的《黄君远庸小传》记载,黄远生留学归国后,适值李盛铎卸驻比大使任而归国,“同僦居于海岱门内”。[1]李于1905年9月25日被任命为出使比国大臣,至1909年10月18日卸任归国,[2]而黄远生在1909年11月11日之前已参加了进士馆游学毕业考试,②两人归国日期相差不远,交往或始于此时。
但李盛铎还提到,“余以葭莩,交君三世”,[1]作为远亲,两人很可能在1909年前就有过谋面。③
加入远东通讯社
远东通讯社系李盛铎、王慕陶等人创办。李盛铎被清政府任命为出使比国大臣后,王慕陶充任其使馆随员。王于1907年2月赴比,此时王即有意创办通讯社,盖因其时“外患方亟,交涉著著失败,私心愤懑,颇思于言论上有所补救,抵抗强暴,拥护国权”。[3]经筹备,于“戊申己酉之交”,亦即1909年1月(光宣之交),王慕陶、李盛铎等创办远东通讯社。④黄远生归国后,也参与了该通讯社的活动。这在王慕陶致汪康年、熊希龄的书函中有所提及。
1909年12月30日,王慕陶致汪康年称:“每月须有电十余次,分外邮两处发与木老……如此报不行则用《神州报》,请兄自斟酌,请兄主之,余则托远庸也。”[4]130函中“木老”即李盛铎,而“远庸”即黄远生。据此可知,黄远生参与该社的活动,应不迟于1909年12月30日。
翌年5月11日,王致函熊希龄,声明“上海通信为继兴、景韩担任,北京通信为穰卿、远庸担任,而李木斋先生实综理之。”[4]136据此可知,这时黄远生已正式参与通讯社的活动。稍后,王又介绍黄加入万国记者大会。该年7月24日,王慕陶向汪康年通报该社在欧活动情况,云:“各国记者皆有一团体附于公会中,故其总会长属弟组织一中国记者团体,弟乃以兄名介绍,并为朱季贞、陈景韩、黄远庸诸人介绍,余则皆远东社记者及法文杂志之记者,共约十余人,惟兄等数人不能到会,余则皆到,亦颇盛事。”[4]150汪之胞弟汪饴年撰写的《汪穰卿先生传记》亦有类似记载:“陶即以通讯社各友及《法文杂志》各主笔组成,而以兄及朱季贞、黄远庸、陈冷血四人介绍入会。此会成立后,可以与万国记者接洽。”[5]王之所以介绍黄等四人加入,乃“因此四人皆与通信社略有关系也”。[4]153
李盛铎是该社创办者之一,部分办社资金也源自其捐助。1909年9月8日(宣统元年七月二十四日),他在致枢垣函电中这样说:“铎本年三月捐廉创办远东通讯社。”⑤该社在国外由王慕陶负责,国内事务则由李盛铎主理,即前文所述“而木斋先生实综理之”。[4]136黄远生能够参与该社工作,或即出于李、王之推介。李盛铎在致汪康年一函中有云,“台从晚间如有暇,乞过敝寓便饭,远庸亦在家也。卿得侃叔函,附览。”[4]565这里的“侃叔”即王慕陶,从中可窥当时王、李、汪、黄等人交往情形之一二。
后来,李盛铎回忆说:“君方肆力于文学,又有志于朝章国故,余语君以‘西人谙近世掌故者,多为新闻撰述家’,君从事新闻记者之业,实基于此。”
参与宪政运动
黄以进士出身在日习法政科六年,很难说没有一点政治抱负,当其归国之时,宪政运动正开展得如火如荼。故除从事新闻撰述活动外,他也参加了宪政运动。据《时报》报道,1910年6月,国会请愿团第二次讨论会推举七人修改呈稿,他是其中之一。[6]但清政府不允在1911年召开国会,并迫令国会请愿代表团解散,该团遂决定组织政党。[7]在这种情况下,黄、李共同参与发起成立法政同志会,地点在宣武门外八角琉璃井,宗旨是“讲习法政主要课目”,为期六个月,1911年3月1日开讲,每日午后6时至9时;每星期开讲演会一次,敦请中外法政专家讲演各国政治。⑥据郑孝胥记载,1911年3月7日“夜,赴李木斋之约于其寓中,座有肃邸及孟庸生、雷继兴、黄远庸”。[8]两天后的3月9日,郑又写道:“晨,过孟庸生谈借债造路之策,雷继兴、黄远庸皆在座。”[8]虽只言片语,仍不难窥黄、李二人之间的密切关系。
稍后,黄远生又参与发起成立宪友会。[9]在宪友会成立大会上,黄担任两临时书记之一,[10]是大会推举的四位章程起草员之一[11]、江西省支部六位发起人之一。[12]李盛铎与宪友会的关系尚不十分清楚,但并非毫无关系。黄在致李的一函中这样说:“宪友得伯苦心资助,会中人皆叹息而谢受之。……伯先信来,云欲兴实业为助,可感。”又云:“继兴自□□后,佩服我公雅量,五体投地,后生小子若吾党者,终不足有为耳。”[13]从中可知,李盛铎曾给宪友会以经济资助,这无疑有助于提高宪友会的声音,增强其政治分量。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