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前后黄远生和李盛铎交谊考略(2)
辛亥革命网 2012-03-13 00:00 来源:《新闻爱好者》 作者:王红军 查看:
四川保路运动发生后,黄向李通报对徐世昌游说之事,其函云:“如伯唐及木某皆中外属望之人,奈何久置荒远?且引道消道长为喻,渠极以为然。”这里的“伯唐”即汪大燮,“木某”即李盛铎。该函也谈及自己经济困窘,甚至“日坐针毡”,求李设法:“便中可否为之致一信,言基公私债累甚多,自□不敢出口,求一济急了事,年内能得千金,即短差亦可,以家戚日以债务相逼故也。”[13]
另据罗惇曧记载,黄远生不但是南北和谈的目击者之一,还参与了汪精卫、杨度等发起的国事共济会。1911年12月15日,罗致函梁启超说:“汪兆铭同时南行有黄为基者,与其发起共济会,则谓汪宗旨极和平,而沪中各报已攻击之。”[14]南北和谈结束,宪友会分裂,黄又参与发起国民协进会,并当选为常务干事员之一,[15]之后成为民社在京社员之一。[16]迨共和党组建,他参加了共和党。[17]这一时期,他参与政党活动,至少在表面上是比较积极的。
李盛铎在政治上的进取姿态更为明显。武昌起义发生时,李正在山西提法使任上,1911年10月29日,民军函邀其理事,他还声称“汝等如此行为,余决不愿与闻”。但这一立场并未坚持多久,一个多月后的12月3日,军政府“推举李为民政长,李遂亦直受之”。[18]翌年3月16日,他又被袁世凯政府任命为山西民政长。[19]
不过,到民国4月,黄的政治举动开始与李盛铎拉开了距离。临时政府北迁后,黄虽是被交通部留用的极少数清政府邮传部人员之一,[20]但他却坚决辞官,用李盛铎的话来说,就是“壬子以后,部长留君任事,而君绝意进取,谢不往”。翌年5月29日,进步党成立,黄被举为交际科正主任,李盛铎是274名参议之一,[21]但到10月19日,黄宣布了“不党之言”。[22]从形式上看,黄开始对政治采取“旁观”态度,即使后来有传闻说他将要从政,[23]徐世昌对他也一再罗致,[24]但直至被迫流亡,他没有再入政界。
李盛铎则不但继续周旋于官场,且显得游刃有余。1913年11月,国民党被勒令解散而引发的政治地震,似乎对李并无干碍,[25]翌年3月13日还被确认为约法会议的“合格”议员。[26]议员职务结束,[27]他又开始担任代行立法院的参政院参政职务。[28]
1914年7月3日是参政院代行立法院职权的第一日,黄远生作为记者前赴参观旁听,见到了李盛铎,据其记载:“观其相聚面语情形,亦自有派,李盛铎君则与马其昶君语,又时将而与吾曹语,则先辈中之文学及新学派也。”他认为,参政被赋予神圣地位,对于国计民生应有所作为:“今日国家在何种地位,诸公当自知之,参政院之职权亦非无可为者。若使诸公肯于今日吏治之凋敝、民生之疾苦、教育之衰颓、财政之竭泽而渔之非计,乃至其他种种,诸公之旁皇于私室之中而心忧之者,一一建言之□院,请大总统采择施行,则元老院政治亦未尝不足为国利民福。若今日或绝口不言,或所言又不外于零星琐碎之条文,则吾昔日之所以深病于国会者,又安能至今日为参政院恕之耶?”[29]其中未必不含有对李盛铎的期望。
黄远生身后
1915年12月25日,黄远生在美国旧金山遇刺。[30]李盛铎既是黄之远亲,又是旧友,故不能无动于衷。1916年2月17日,李盛铎莅北京顺治门外大街之江西会馆,参加悼念活动。[30]同月27日,与李国珍等再次赴会追悼;[31]再者,李与张元济、李国珍、陈敬第等黄生前之老友、同乡征集诗文联语,并代为醵金赙赠,以尽交谊。[32]此外,还为黄作传,撰墓志铭,以传其仁。[33]1916年2月20日,《申报》刊出李盛铎撰写的《黄君远庸小传》。
结语
黄远生从留学归国到在美遇刺,不过6年余。与李一样,黄中过进士,同受日本文化熏陶,也是宪政的拥护者,在由“以极可爱之青年光阴,而潦倒于京曹”转向“立意不作官、不作议员,而遁入于报馆”时,[34]他从李盛铎那里听取过建议。正因如此,他在致李盛铎每函的开头,皆以“木斋老伯吾师”称之。这并不全是客套之语。李游走官场多年,不乏官场阅历,堪称黄的人生导师。对黄的经济困境,他也的确提供过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