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年《民立报》深度报道研究(2)

辛亥革命网 2012-03-28 00:00 来源:《今传媒》 作者:刘明超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本文以《民立报》对“汉口惨案”的19篇报道为例,观察《民立报》深度报道特点。第一时间关注事件各方反应,精心选择、组织新闻事实,巧妙

  副题与小标题,则生动、巧妙,富有机智。例如第110号《民立报》中的《可怜虫》一文,报道了汉阳镇派朱守去各国领事馆道歉。仅“可怜虫”一词,就将清政府官员卑躬屈膝的奴才样生动地表现出来。中国百姓惨遭屠杀,而清政府却可怜兮兮去给外国人道歉。仅一个小标题,就可以给予受众很多的冲击,对于唤醒当时的民众将很有意义。

  再如第128号《民立报》中的《吴一狗死后之官场》一文,副题为“贺寿、唱戏”,报道了正月十七日为瑞督寿辰,武汉所有文武官员纷纷贺寿。仅一个祝寿,整个武汉一切的政治经济围着贺寿转,对比标题《吴一狗死后之官场》,将祝寿的情形与“汉口惨案”的情形对比,民众将会对清政府产生直接强烈的感受。

  七、生动的新闻语言

  《民立报》编辑和记者具有很高的素质,对新闻语言的出色运用,使得新闻报道生动、机智。例如,“武昌派来汉口弹压之军队,已经于去年二十八、二十九日”,“一排排上街巡查,即一排排溜回营去”,“不敢彰明撤防”[2]。仅几句话,就可以生动表现出清军灰溜溜撤走的情形。再者,“英领事之用心”,“英领事恐此案在汉口难得因果,即将全案禀请祝京英公使与我外部直接交涉矣”[2]。此处短短几十字,就将英国领事的小算盘、心计展露无遗,动尽心思,欺压我国民众和国家。

  八、对事件真相的不断查证

  对“汉口惨案”的后续报道中,《民立报》一直跟踪事件各方的反应、行为、后续影响,调查陆续浮出水面的事件细节,对事实真相不断查证。这也是一种新闻专业主义的表现。

  “汉口惨案”中,导火线为车夫吴一狗被活活打死,引发车夫和民众抗议,英国水兵开枪屠杀,制造惨案。事件发生时,清政府和英国领事出具西医验尸结果,企图狡辩。

  于是,《民立报》对西医验尸的经过进行调查。经调查发现,“西医陈怀皋在汉口南洋大药房内居住,后来,梅光义奉督命复检吴一狗之尸,陈曾以个人身份前往济生堂参观,被梅瞥见”,“该夜持片请陈商议,见面时,吴尸无伤,系陈所见,勒其签字”,陈答以“参观之无签字之法律,我虽医生,当场未动手检查,焉能证其无伤”,拂袖而出,“梅臬蒙混瑞督,竟谓陈系伊所延聘,致瑞督与江督电,内有西医陈生启棺覆验字样,塞入口”[2]。

  此则报道,查证了西医验尸的结果,并非真实、客观。验尸结果是英国领事推脱事件责任的证据之一,经过《民立报》的及时跟踪查证,此验尸结果也不能成为推脱责任的借口。深度报道中不断追踪调查,及时跟踪报道,还原事件真相,是极为不易的。

  九、总结

  《民立报》的深度报道,有其出色的地方。第一时间关注到事件各个方面的反应,将事件立体呈现出来,对新闻事实精心的选择、组织,巧妙利用细节、对比手法、人物对话,还有机智的标题和生动的语言,来展现新闻事件,不断调查新闻事件,持续追踪报道,对民众产生了很好的劝服效果。这些也是《民立报》深度报道中新闻专业主义操作的表现。

  善于选择事实、用事实说话,巧妙运用人物的对话,不断追踪、查证事实真相,这些都是其客观性的体现。只有客观、真实的《民立报》,才能洞悉清末的社会现实,民众、列强、清政府、社会的现状,才能启迪民众,打破清政府对民众的愚化。这也是《民立报》深度报道出色的地方。

有一点值得注意,19篇“汉口惨案”的报道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新闻报道中,对字词的选择,往往蕴含深意,有些文字笔端饱蘸感情。一方面,与清末文人报人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有关。另一方面,清末国破家亡、饱受列强欺凌,任何一个有新闻良知的记者,都会对国家和民众负责,对国家和民族饱蘸感情,这是时代对记者职业的需要。新闻语言中的凝练和厚重,反而是清末新闻报道专业性的一个表现。如此,方符合启迪民众,唤醒民族的需要。

  (作者系: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新闻传播系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民立报编辑部.汉口惨风潮补记(二)[N].民立报,1911-02-03.

  [2] 民立报编辑部.吴一狗死后之官场[N].民立报,1911-02-10.

  [3] 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81.

  [4] 傅德华.于右任辛亥文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

  [5] 冯自由.革命逸史[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