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三批报界之回溯与当下意义
辛亥革命网 2012-04-0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邓涛 查看: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胡锦涛语)。其报刊宣传思想,在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从上述意义上讲,中山先生亦为一位杰出的宣传家。所谓宣传家,即具有杰出宣传才能、技巧和广泛影响的宣传者。清华大学教授刘建明认为,在人类历史上,一切革命家、社会活动家和卓越的新思想的传播者都是名副其实的宣传家。
一
从《孙中山全集》窥探先生的媒介批评观,孙对报界的批评至少有三次。第一次,在1912年4月27日,孙先生在对粤报记者的演说中指出:“近观上海各报,言论不能一致。今回粤省,见各报之言论益紊,不按公理,攻击政府。不知一般人民重视报纸,每谓报纸经载,必有其事,以致人心惶惶,不能统一。……报纸在专制时代,则利用攻击,以政府非人民之政府;报纸在共和时代,则不利攻击,以政府乃人民之政府也。……言论一致,而人心亦能一致也。”笔者认为,上述孙论究其思想之核心,实质乃一个“舆论一律”的问题,舆论一律就是不允许有不同意见。
据今年1月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到5.13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微博快速崛起,有近半数网民在使用。我们已步入以个人传播为主的媒介时代,有人说是自媒体时代,也有人称这是一个新兴媒体、新传媒、新媒体时代。随着无线互联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每一个人就是一个电视台,可以直播你所亲历的任何事件。从论坛、社区到博客,再到现在的微博,媒体变得越来越个性化、个人化,每个人发言的自由空间越来越大。网络正在形成一种崭新的公共空间以展开对公共领域问题的讨论。但在原则性的是非问题也就是大是大非面前,主流媒体当舆论一律,以发挥舆论引导、集散和整合,有时外加舆论监督等多重作用,为消除流言与谣言计。主流媒体是一个舶来词,在报业发达的欧美是指高级报纸或严肃报纸,现泛指发挥引导主流人群思想的作用,信誉卓著,以履行社会责任为己任,覆盖率和影响力较大的媒体。人民日报社新闻研究中心主任张首映说,概言之,弘扬主流价值、利党利国利民、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媒体就是主流媒体,弘扬主流价值、利党利国利民、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报章就是主流报章。现如今人人拥有麦克风,但“金话筒”非主流媒体莫属,在非常时刻的第一时间,《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众主流媒体发出的“声音”务必要“一律”。1955年,继孙中山之后,毛泽东曾论述过“舆论一律”理念。
二
孙中山第二次批报界是在1924年8月1日。当日广州的《民国日报》(笔者注:该报为国民党广州市党部机关报,由孙中山亲书报头)的“响影录”栏目,以“兰”的笔名发表了一篇题为《少谈主义》的文章,反对宣传各种“主义”,显然这是胡适观点的唱和者。此文居然就登在孙中山亲撰的《民权主义第一讲》之右上方。中山先生阅后大怒,立马提笔写下如下批示:“编辑与记者之无常识一至于此,殊属可叹!汝下段明明大登特登我之‘民权主义’,而上面乃有此‘响影录’,其意何居?且引胡适之之言,岂不知胡即为辩护陈炯明之人耶?胡谓陈之变乱为革命。着中央执行委员会将此记者革出,以为改良本报之一事。”
在笔者看来,从新闻业务之微观层面解析,大祸源自“新闻选择”的失误。新闻业务名家范敬宜、艾丰还有詹国枢等都曾撰文指出,新闻学是一门选择的科学,选稿体现编辑的业务水准、政治眼光。从宏观上舆论导向的层面分析,误操作之原委在于没有弄清楚舆论导向的目的在于弘扬光大正向舆论,抑制或者“不闻”负向舆论。诸如《少谈主义》之音,蛊惑人心,破坏一个社会的稳定情绪,与正向舆论唱反调,理应旗帜鲜明地拒绝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