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三批报界之回溯与当下意义(2)

辛亥革命网 2012-04-0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邓涛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胡锦涛语)。其报刊宣传思想,在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上,占

  当下之自媒体时代,信息、资讯可谓海量,传媒怎么挑新闻,如何传播多元化诉求,考验传媒人的政治家素养。政治素养包括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远见等内涵。笔者认为,“政治家办报”一说永不过时。政治家办报特别强调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特别突出审时度势。办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务必要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网,媒体人特别是新闻单位的领导者不但要有政治家的胸襟和见识,更要有政治家的气度和魄力,总之须多谋善断,此乃思想之精要,要能够从政治上总揽全局,抓住事情的要害,使新闻宣传紧密配合国内外的政治形势,为全党和全国工作的大局服务,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服务。

  三

  最后一次是在1923年岁末,孙中山对一些“问题记者”的警言。是年11月,孙先生在为伍超的《新闻学大纲》一书所写的序言中说,“吾国今日,外逼与强权之压境,内则因奸邪横行;国事蜩螗,民生涂炭;只可藉以一叹呻吟者,舍新闻记者外,更属谁何?是则我国新闻记者之职责,不较甚于欧美耶!”先生严肃地指出老百姓对于记者“尤目之如蛇蝎”,因为“试观各地之所谓访员者,或称有闻必录,徒为风影之谈;或竟闭门造车,肆作架空之语。乃至真相暴露乃又风马牛之不相及。于此,而欲求新闻记载之有价值,不亦南辕北辙乎?究其原,未明新闻事业之本旨而已!”。

  诚如学人伍超所言“确立品性,在记者实为精神上惟一之要素”。笔者认为,新闻记者之训练修养所最不可缺者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记者”。换言之,如果能在金钱诱惑、贫困煎熬、强权压迫下,仍然不改心志,不放弃理想,那就是真正的强者,就是顶天立地的大记者!我们已步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传媒业进入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但实事求是地说其中亦隐藏着诸如新闻商业化、媚俗化倾向严重,虚假新闻、有偿新闻泛滥,社会责任感的消解、人文关怀的缺失,新闻法治意识淡薄、媒介公权滥用,在新闻报道中少平衡概念,等等顽症。具体在新闻实践中,表现在一些记者作风不扎实,在互联网上淘新闻,靠道听途说编稿子,个别记者热衷于炒作庸俗新闻,甚至违背职业道德,搞有偿新闻、拿钱封口、虚假报道、跟风炒作等,造成不良影响,后果非常严重。

  在国际新闻界,有“新闻专业主义”之说,其基本内核或曰关键词为客观性理念、自由与责任的观念、服务公众的意识以及自律与他律的原则体系。其说乃一种模式,即以职业为基础的社会关系模式;它是一种意识形态,即不同于政治权力和自由市场的一套理念和信念;它是一套话语,阐述的是媒体的社会功能、新闻从业者的角色及专业操守。独立之媒体既不能依附于政治上的精英集团,亦不可以受制于经济上的利益集团,而应作为独立的社会公器发挥作用。笔者认为,将新闻专业主义的大旗高高举起,有助于祛除新闻界的诸多顽症。

  专业主义更强调与个人利益相对的公共服务,对新闻从业人员来说,所谓的客观报道是以一种公正、超然及不合成见的态度来报道新闻。当报业及所有其他新闻媒介的工作人员经常自动努力保持最高度的责任感,切实履行道德义务,忠于事实,以及在报道、说明和解释事实中追求真理时,这项自由将获得更好的保障。(见《国际新闻道德信条》之序言部分)在历史上,报纸、杂志、广播公司和新闻学院这些新闻事业被视为一项非赢利性的活动,它是民主政治的基础,不能被买卖。职业新闻是建立在这样的观念基础之上的,即新闻内容不应该服从公司所有者与广告商的指示,或者受到编辑与记者认购的影响,它只服从公共服务的核心价值。欲提升新闻道德的有效性,须做到新闻专业的伦理道德是自律与他律的完美结合。

  美国报业主、现代报业的奠基人J•普利策曾把国家比作是一艘船,把记者比作是站在船头的“瞭望者”。这位瞭望者要观风云,察动向,随时将海平面上出现的各种值得注意的情况向船长和船员发出警报,以便使航船能顺利地绕过暗礁,渡过险滩,驶向胜利的彼岸。新闻工作者是社会上最前沿的瞭望者与预言家,甚至还是思想者与引领者,真正做好新闻传播工作非优秀的人才不可。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柳斌杰同志给新时代的百万新闻大军提出四点要求:一、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定理想信念,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二、必须拥有崇高的新闻职业情操,善于深入采访、深度思考,不可胡编乱造;三、要做好新闻报道工作,丰富的知识和宽广的视野必不可少,没有专业知识就难以胜任专业报道;四、新闻记者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是社会良心、公平、正义的维护者,必须具有追求真理的职业精神。

  (作者: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新闻系副教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