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对参政党建设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2)
辛亥革命网 2012-04-13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宋村珠 查看:
理论建设能力,包括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个政党要有在理论指导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自身建设和履行职能中的各类问题。这是政党存在和发展的首要条件。辛亥革命在“三民主义”理论指导下,通过武装斗争,夺取了政权,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尽管在很短的时间内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中国日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最终因没能彻底解决与北洋军阀的矛盾,革命失败了。
理论建设能力,还有思想文化以及作风建设的能力。领导辛亥革命的同盟会,是在湖南华兴会、广东兴中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等多个组织的基础上成立的。因此,它的思想文化是多元的,分分合合、明合暗分是它的一个特色。以至于后来的国民党仍继承了这样的组织文化传统,到台湾后还发生分裂。一个经常分裂的政党,一个没有过硬的组织文化的政党,是没有自我发展能力的,更不会有参与、引领一个国家建设的能力。
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新发展,参政党在弘扬辛亥革命精神的同时,要加大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科学发展观的力度,认真解决理论问题。要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科学发展观分析、解决自身建设和履行职能中遇到的问题,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推动理论创新。要加强思想文化和作风建设,尤其在利益调整期和矛盾凸显期,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团结,提高凝聚力,保持旺盛的战斗力,保证参政党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
二是不能照搬照抄别国的模式。一个国家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建设,可以借鉴人类文明成果,但不能照搬照抄别国的做法,一定要适应国情,否则,必然走进死胡同。中国同盟会是采取“入伙”的方式,由多个小党派联合组成的,组织结构采取了西方的三权分立原则,设立了评议、司法、执行三部,虽然有利于权力分配和制衡,却难于协调一致,这使同盟会难以形成强有力的领导力量,成为最终瓦解的原因之一。辛亥革命取得阶段性胜利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根据美国、法国的“三权分立”、“代议政治”原则,确定了“责任内阁制”,一方面是想得到美国、法国、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承认和支持,另一方面把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政治制度视为灵丹妙药,脱离中国国情,必然夭折。
参政党建设与发展,处理内外部事务和履行职能,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把握学习与创新的关系。总结辛亥革命以来国内外政党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深刻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建设规律,不迷信、不僵化。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不断完善和创新工作机制,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持和发展进步性,在多党合作事业中,在推进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永葆生机和活力。
三是要不断提高政治把握能力。中国同盟会成立以后,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没有取得成功,表明它对形势的判断能力、把握能力不足。当武昌起义取得胜利后,依然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孙中山匆忙回国,被推选为临时大总统,组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某种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只是孙中山做了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中只有三名同盟会成员,中国同盟会并没有真正取得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对同盟会的建设,对治国理政缺乏必要的准备和控制力。对北洋军阀更是没有正确的判断,试图通过同盟会以外的力量,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把革命成果拱手让给了袁世凯之流,甚至把一个重大革命原则问题,看成是谁当总统的问题。二次革命后,想当皇帝的袁世凯在革命军的讨伐中抑郁而死,中华革命军就被解散了,还是把实现共和的愿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因此,具有较强的政治把握能力是一个政党成熟的标志和有所作为的基础。
我国民主党派成长为参政党的过程,就是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把握能力不断增强的过程。1948年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口号”,开启了多党合作事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世界多极化、思想文化多元化、政治经济利益多样化的趋势明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多党合作事业还将面临诸多问题和考验。参政党必须把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把握能力建设作为长期的重要的任务。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把握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促进人的发展,提高参政党成员的综合素质。重点要培养、选拔好各级领导班子,加强各级机关队伍建设,这两个层面对于参政党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把握能力具有关键的作用。
辛亥革命举起了民族复兴的旗帜,开辟了民族复兴的道路。10年后,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巨大成功。100年后,重温辛亥革命的历史,辛亥革命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正确履行参政党职能,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多党合作事业向更高层次和目标奋进。
(作者系民建吉林省委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