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对辛亥革命的三大贡献(2)
辛亥革命网 2012-04-24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蔡永飞 查看:
第二,辛亥革命的主要力量来源于孙中山的政治动员,他也是辛亥革命的组织领导者。
在参加辛亥革命的基本队伍中,开始主要是华侨和留学生,武昌起义时则主要依靠的是由留学生领导的新军。孙中山组织革命队伍,一是亲自直接动员,二是通过革命政党来进行组织,三是通过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影响力号召革命者参加革命。动员华侨参加革命,是孙中山直接动员组织革命队伍的典型事例。孙中山曾经称“华侨是革命之母”。在中华民国成立前近20年的革命生涯中,孙中山基本上是与留学生和华侨相处中度过的。他曾12次流亡日本,43次来往于东南亚,4次到美国,4次奔波于欧洲。其中,他在日本就生活了6年之久,把日本作为革命大本营和自己的“第二故乡”。到1905年同盟会成立以前,各地兴中会会员约有300人,其中海外华侨就占219人。在孙中山的动员和组织之下,华侨从经济上支援了革命。孙中山的胞兄孙眉先后资助革命的经费共约75万美元左右,以至于他后来破产,母亲去世时都无力治丧。孙中山领导的十次起义,相当多数靠的是华侨捐献。通过建立兴中会、同盟会等革命政党组织,孙中山把许多华侨和留学生拉进了革命队伍。同盟会领导的黄花岗起义是孙中山直接领导革命运动的高潮。所谓“黄花岗72烈士”,实际上是86位烈士,其中有31位华侨,8位归国留学生。最有名的烈士之一是归国留日学生林觉民,他在参加黄花岗起义失败后被捕,就义前给妻子陈意映写了一封十分感人的《与妻书》。按照唐德刚《民国前十年》一书的看法,黄花岗牺牲的烈士每个人都是将相之才,却被当作冲锋陷阵的小卒牺牲了。一旦集体牺牲,则同盟会之精英斫丧殆尽;但是他们之死,也挖掘了我们民族的良心,清廷恶政也被推到了崩溃的边缘。
参加武昌首义的革命力量不是孙中山直接组织起来的,但是在孙中山动员下参加革命的。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说:“数十年来,中国已出现了一个很大的知识分子群和青年学生群……他们有很大的革命性。他们或多或少地有了资本主义的科学知识,富于政治感觉,他们在现阶段的中国革命中常常起着先锋的和桥梁的作用。辛亥革命前的留学生运动,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一九二五年的五卅运动,一九三五年的一二九运动,就是显明的例证。”(《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41页)毛泽东所说的“辛亥革命前的留学生运动”,追根溯源,就是从孙中山开始的,是孙中山在华人华侨和留学生中不断宣传革命,才使他们百川归海、投身革命。留学生运动最有影响的是留日学生运动。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即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1906年,中国留日学生大约2万人,其中湖北达1360人。留日学生回国以后,在国内各地发动学生、新军、会党,组织了各种革命团体。发动武昌起义的“共进会”于1907年成立于东京,其动议人本来是同盟会的“庶务”(相当于秘书长)刘揆一。武昌起义以后,各省军政府的都督、部长以至各级官员也有不少是留日学生。这就是虽然孙中山没有直接领导武昌起义、却能够高票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原因。
第三,孙中山发动十次武装起义,带来了革命大势的形成。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第八章解释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时说:武昌起义之所以能够成功,“不在武汉之一着,而在各省之响应也。吾党之士皆能见及此,故不约而同,各自为战,不数月而十五省皆光复矣。”(《孙中山文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867页)革命党在武昌首义之后分别在各地组织队伍发动了起义,这种“各省响应”的功劳当然就是孙中山的了。事实上,孙中山之所以一再举行那种规模很小、不可能达到夺取全国政权目的的起义,是因为孙中山认为,清政府对全国的统治已经十分脆弱,一个地方的小规模起义就可能成为推动大清王朝的一块多米诺骨牌。第九次起义失败后,他安慰革命同志说:“一败何足馁?吾曩昔之失败,几为举世所弃,比之今日,其困难实百倍。今日吾辈虽穷,而革命之风潮已盛,华侨之思想已开,从今而后,只虑之无计划、无勇气耳!”(《孙中山文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865页)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说:“事虽不成,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概已震动全球,而国内革命之时势实以之造成矣。”(《孙中山文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865页)历史诚如孙中山所言,几个月后武昌首义,辛亥革命终获成功。
(作者系民革中央办公厅副主任、法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