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的力量:晚清民意机构是如何走向了政府的

辛亥革命网 2012-05-2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袁刚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百年前的辛亥革命,清朝政府就是在民心丧尽的情势下,在武昌起义后不几个月,即被各省代表选举产生的民国临时政府所取代。武昌枪响后一

  “自古革命,务归人心!”这是唐人张廷珪在武则天卧床不起被迫交权时说的一句话,意指政权的废立即其合法性完全取决于人心向背。其时人心归向李唐,于是废周复唐,顺乎民心,这场流血很少的革命,仅诛除了武则天的几个嬖倖。开元初张廷珪又上书唐玄宗,称:“古有多难兴国,殷忧启圣。盖事危则志锐,情苦则虑深,故能转祸为福也”。经过一阵大刀阔斧的改革,顺应民心,澄清吏治,扫除贪官,终于迎来盛唐开元之治。

  古代圣贤历来把民心得失看作是政治的晴雨表,所谓“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宋人辛弃疾强调:“自古天下离合之事,常系民心”。百年前的辛亥革命,清朝政府就是在民心丧尽的情势下,在武昌起义后不几个月,即被各省代表选举产生的民国临时政府所取代。武昌枪响后一个月竟有14个省宣布独立,失民心的清室没有奥援,空前孤立,只能任由袁世凯摆布,诚可谓失人心者失天下。

  一、清政府自我改革以挽救人心

  清朝虽由少数民族建立,但不能说其建国伊始就缺乏合法性。由于明朝末年的腐败尽失人心,摄政王多尔袞率13万八旗兵入关,在很短时间即横扫中国建立皇统,随后出现康乾百年盛世,地丁银改制减轻了百姓税负,“盛世滋丁,永不加赋”,还是很得民心的。但鸦片战争后清内外交困,中枢虚弱,政治腐败,甲午战争竟败于小日本,使天朝上国的颜面尽失,民心崩解。康有为为此上书光绪皇帝,警告“民心先离,将有土崩瓦解之患”。

  戊戌变法是政治体制改革,企图挽大厦之将倾,但因触犯既得利益权贵,仅行百日即被废止。清上层倒行逆施又引发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为此康有为又上书粤督李鸿章,呼吁改弦易辙,“天时不可失,人心不可违”。多难兴邦,殷忧启圣。庚子祸乱后清上层几乎没有谁再反对改革,为救治沉疴,连慈禧太后也支持并主持改革。改革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文教、军事等各方面,其特点是引鉴西学西政,1906年提出预备立宪,并派出大臣去西方各国考察。“实行宪法,取决公论,君民一体,呼吸相同,博采众长”。应该说清廷是看到了人心思变,企图以改革来挽救危亡唤回人心。

  辛亥前十年清改革力度很大成效显著,不能说是敷衍人心。北师大历史系曾尽搜文献编了这十年“民变档案史料”两大册,所谓“民变”,即群体性抗捐抗租等变乱,其实每年也不过就一两百起,比起当今每年群体性维权事件好几万起,以致要“天价维稳”,应该说算不得什么。革命党孙文、秋瑾等也发动了十数次起义和暗杀,但多限于局部地区,规模都很小,少有人响应,而无妨大局。应该说清政府通过全方位改革,在庚子乱局后很快稳定了人心,控制住了政治局面。因而,在武昌主持改革的“香帅”张之洞写了一首“爱国歌”:“大清皇帝坐明堂,天下人民愿自强。海晏河清环宇泰,忠臣孝子姓名香”。

  二、创设民意机构以沟通民心

  改革向纵深发展必然要触及既有权力格局,触及到政治体制根本。清改革“仿行宪政,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所谓“公诸舆论”,即设立“民意”机关,以沟通民心,“博采群言”。1908年清廷开始在地方各省筹办谘议局,在中央筹办资政院,宗旨是“取决公论,预立上下议院基础”,而发挥其“舆论总汇”的功能。为此各省都进行了议员选举,选出民意代表。1909年10月,全国有21个省召开了第一届谘议局会议,并选出议长,江苏为状元张謇、湖北为进士汤化龙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