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的力量:晚清民意机构是如何走向了政府的(2)

辛亥革命网 2012-05-2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袁刚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百年前的辛亥革命,清朝政府就是在民心丧尽的情势下,在武昌起义后不几个月,即被各省代表选举产生的民国临时政府所取代。武昌枪响后一

  1910年10月3日,资政院在北京开院,宣御旨:“慨念时艰,深思政本,仰承慈训,俯顺人情,毅然宣布德音预备立宪,开千古未有之创局,定百世不易之宏规”。摄政王载沣训词:“立国之要,端在政治通达,法度修明,尤在上下一心,和衷共济。资政院为代表舆论之地,各议员等皆朝廷所信任,民庶所推仙崇,必能殚竭忠诚,共襄大计”。

  民意机关的设置是中国政制前无古人的创革,也是对两千年传统君主专制政体作温和且又是根本性的改造,这就要求清廷开放言路,开放政权。然而一触及根本权力,就不是那么好商量也不那么好改了。清统治集团内部也有派系,而无论是清流还是浊流,各派都是主张改革的,由于尚未建立现代民主博弈机制,各派都耍弄权谋,围绕着权力始终在明争暗斗。内耗大大地折损了改革成效,丁末政争弄得两败俱伤,先是清流岑春煊被外放,后是浊流袁世凯被罢黜,大权最后归于20来岁的摄政王载沣等满族亲贵。民意代表张謇等则在体制内打民意牌,要求“速开国会”,再成立向国会负责的行政内阁,以从根本上改造政治博弈规则,建立宪政体制。

  民意代表的能量也很大,他们身份合法,又是民选,有合法机关资政院、谘议局作为讲坛,在体制内为民请愿进行合法斗争。1910年他们组织了三次大规模要求“速开国会”的和平请愿,征集到20多万人签名,有百万民众参与,要求将民意机关升格为俱有立法监督权的国会,真正实行宪政。湖南请愿代表团赴京时,教师徐特立竟当众剁下一指,蘸血书写:“请开国会,断指送行!”产生震撼性影响。由于资政院开院,第三次请愿就直接把请愿书交给了这个“舆论总汇”的准国会,各地民意机关互相串联,形成有组织的立宪派。

  三、民意与清政府博弈加速民心流失

  面对民意政潮压力清政府也作了让步,缩短了预备立宪期限,但也摆出了镇压姿态,指责请愿是“民气喧嚣”,将企图组织第四次请愿的代表押送回原籍,逮捕并流放较激进的天津立宪人士温世霖。清不立开国会,却于1911年4月悍然组织了一个“皇族内阁”,致举国哗然,朝野上下一致谴责。连山东巡抚孙宝畸也公开上奏反对,被任为内阁总理的奕劻也请辞,说“诚不欲负天下臣民之望”。

  时满清亲贵老成一些的如奕劻、善耆、溥伦等其实都倾向立宪,但当权的是摄政王载沣及其兄弟载洵、载涛等一班不谙世事的少年,他们把权力看得比命还重,不但死抱不放松,反而集权皇族,这就使朝廷人心解体。舆论认为朝廷不仅不信任汉人,甚至连无血缘关系的满人(如铁良)也不信任,仍将国家视为一姓之私产。这等于坐实了革命党指控满清乃骑在汉族头上的“鞑虏”,不“驱除鞑虏”,汉人将永受奴役。

  本来革命党打民族主义牌就使满清王朝的正当性受到严辞拷问,立宪派梁启超、杨度等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对此有所化解,新政改革“破除满汉畛域”也蛮有成效。但推出“皇族内阁”,不仅使先前多项改革努力前功尽弃,而且立即引发王朝的合法性危机,把清室推向了民心向背的临界点。

  “皇族内阁”使民众与朝廷离心离德,但温和的立宪派仍于7月4日以各省谘议局议长议员联名的形式,以积诚罄哀的态度上奏,称皇族内阁不合立宪公例,请另组责任内阁。摄政王载沣等一小撮权贵怙恶不悛,竟以毋庸置疑的口吻批答:“黜陟百司,系君上大权”,让议员今后“不得率行干请”。这就把朝廷苦心栽培的民意代表推向了对立面,彻底开罪了民意机关,使之与清廷尖锐对立,其后果是民心迅速转向“排满革命”,清室在政治上空前孤立。

  四、民心的力量让清政府土崩瓦解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暴发,湖北谘议局议长汤化龙第二天就来到起义士兵中间表示支持,并即时领衔率湖北省全体民意代表,公开通电全国各省谘议局,号召响应革命。其电文略云:“清廷无道,自招灭亡,化龙知祸至无日,曾联合诸公奔赴京都,代表全国民意,吁请立宪,乃伪为九年之约,实无改革之诚。溥仪坚子黄口,摄政愚谬昏庸,竟摒弃汉人,悉授亲贵。强恃专制,维新绝望。楚虽三户,誓必亡秦。武汉义旗一举,军民振臂一呼,长江重镇,日月重光。立乾坤缔造之丕基,待举国同心之响应,特此通电告慰”。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