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遗址是世界级文化瑰宝(2)
辛亥革命网 2012-07-25 00:00 来源:广州文史 作者:黄淼章 查看:
咨议局浓缩了广州近现代百年风云历史,是广州作为中国近现代民主革命策源地最具有代表性的实物见证,其历史意义和文物价值可与南京总统府、中山陵等纪念地媲美。为了更好地发挥咨议局的重要作用,从1996年起,就有不少各界人士和政协委员等呼吁恢复咨议局旧址大门的原貌。建议广州紧紧抓住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契机,尽快恢复咨议局旧址大门的原貌。
3.对先烈路史迹进行“串联”整合,建设辛亥革命旅游绿道
广州的先烈路,俨然是展示中国民主革命历史的“博物馆”。先烈路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朱执信墓、邓荫南墓、兴中会坟场、庚戌新军起义烈士墓等20多处近代革命先驱的墓园。这些墓园,不仅可带出辛亥革命历史和英雄人物故事,就连墓园本身建筑也各具特色,风格鲜明,颇具建筑美感。
先烈路上原来的烈士墓群都是建于郊野,面临大路,当年很容易看见和找到。而现在附近建了不少高楼,这些墓址仿佛被戴上厚厚的面纱,再加上先烈路上的文化遗址标识很少,久而久之,竟然连住在先烈路的居民都不知道身边的史迹了。
因此首先要对先烈路辛亥革命遗址的周边环境进行整治,清理遮挡遗址的违章建筑,“揭开面纱”让辛亥革命遗址露出真容;对确实不能使遗址出入口设在大街的,要做好文化旅游景点标识指引;组织对墓园史料进行整理,使各处史迹既有精彩的说明,也有主题线路延伸介绍,开辟一条辛亥革命旅游绿道,形成类似于南京雨花台游览区、上海龙华烈士纪念园区的民主革命纪念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风景优美的文化旅游胜地。
4.全面恢复孙中山大元帅府旧址原貌
孙中山大元帅府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址前身为建于清代的广东士敏土厂,因孙中山两次在此建立革命政权而得名。亚运会前,旧址被周边民居围绕,特别是前面有江湾大桥东引桥、民居、小学等,直接阻碍了大元帅府正门门楼与珠江的视线通道,另外旧址保护范围内西南侧有两座8层宿舍楼,也对文物的景观和安全构成威胁。
在亚运前夕,广州投入巨资拆除江湾桥东引桥、建设大元帅府广场,拆除旧址西南侧两座8层宿舍楼,大元帅府重现开门见江的恢宏气势,参观人数大增,成为旅游新热点。
建议进一步改善旧址的内部环境,全面恢复大元帅府旧址原貌。将旧址西南侧的原房地产用地面积9629平方米地块(现已停工多年),变更为文化用地性质,移交给文物管理部门。在此建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陈列楼。拆除现孙中山大元帅府旧址用地范围内作为办公、文物库房、监控中心等用途的南平房、西平房,复建后花园和兵营房,全面恢复大元帅府旧址历史风貌。
百年沧海,百年巨变。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加大保护辛亥革命遗址力度,特别是要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全力改善辛亥革命遗址周边环境。同时,更加重视深度挖掘、精心修缮、科学整合有代表性的近现代史文物古迹,整体打包规划、整体开发利用、整体宣传推介,更好地释放出广州近代革命史迹的文化内涵和教育功能,擦亮广州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策源地这一品牌,让广州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大放光彩。
(作者是广州市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