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党军思想的形成原因分析及启示(2)

辛亥革命网 2012-08-16 00:00 来源:民革广西区委会 作者:邓富学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24年6月黄埔军校的成立,标志着孙中山党军思想付著实践,黄埔军校学生军又称为党军。这一思想对我国以后的社会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 孙中山党军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1929年,著名诗人柳亚子很有预见性地把毛泽东和孙中山比作中国的两列宁,他在《存殒口号五首》写道“神烈峰头墓草青,湘南旗帜正纵横;人间毁誉原休问,并世支那两列宁”。孙中山一直受到全体中华儿女的敬仰,在于他始终抱有救国救民之心,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把个人的生死存亡与祖国的荣辱兴衰紧密相联,他在去世之前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言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孙中山的美好构想在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创立的社会主义中国都已成为现实,他的党军思想至今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 必须要有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在传统的帝国秩序逐步瓦解与崩溃后,中国面临的最大政治难题是:如何在一个幅员辽阔的领域内,将四万万人民组织起来构建稳定的现代化国家。在中国近代史上,无论是晚清实施的戊戌变法与“新政”,还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都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国家行政体系,也没有塑造出绝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同的国家政权组织,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通过艰辛摸索,逐渐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通过推动现代国家政权体系建设,实现了稳定的社会政治秩序。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有效领导组织,必然是广大人民群众仍然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中,引起社会秩序混乱、政令不通,甚至导致政局动荡。历史与实践也证明坚持党的领导地位,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符合我国现代化发展需要的。这也是与党本身强大的生命力、发展力和执政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期、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显期,政治体制改革的继续进行和深化,更应该坚定依靠党的领导。胡锦涛同志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付出艰辛努力,作出巨大牺牲,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和核心力量,这条正确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否则中国的前途命运将不可想象,中国难以避免落入亡党亡国之厄运,中华民族难免沦入贫穷落后、四分五裂、任人宰割之境地”。

(二)必须坚持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有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

虽然历史发展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如果李鸿章当时采纳孙中山的建议,使他能在清王朝的体制内发挥作用;又如在1905年清王朝取消科举制度后仍能保留一条士大夫阶层向上层流动的渠道,中国近代史及清王朝的历史也许将被改写。在新时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把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信仰以及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全体中华儿女团结起来,求同存异、共同奋斗。通过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开展教育引导,把统一战线成员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上来,使统一战线中不同社会政治力量在组织和行动上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协调一致,真正发挥统战工作“大团结”、“大联合”的目的。1925年毛泽东在为《政治周报》撰写的发刊词中写道:“革命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1945年毛泽东在同黄炎培的谈话中还提出了著名的跳出“周期率”的理论,他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政治是“人人起来负责”的政治。

(三) 有科学的革命纲领和美好的建设目标。

辛亥革命建立的“共和政体”陷入困境,而且引起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社会动乱和危机。蒋介石将党军思想作为强化国民党“一党专制”,实施专制和残酷压迫社会大众的工具,孙中山的党军思想并未收到其应有的功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农民为主体的民众所实际追求的因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与残酷的专制压迫而导致的“生存”问题,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因势利导,有科学的革命纲领,才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这一切举世瞩目,广大人民群众为之骄傲与自豪。然而,与经济发展和生活小康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很多人的精神困惑和思想迷茫。因此必须塑造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社会主旋律,勾画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蓝图,使人们工作生活有目标、有方向。当然还必须注重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只有实际问题解决了,人们才能真正从思想上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党军思想的积极作用早已为后人所继承和发挥;今天客观地分析孙中山的党军思想的形成原因,有助于我们正确全面理解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增强对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参考资料:

1、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论1923-1926年国民党军队政工制度的引入与变异》

3、孙中山《致苏俄遗书》

4、《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第6期《中国共产党执政轮理建设的路径选择》

(政协藤县委员会副主席 邓富学)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