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传》:一部有特色的传记力作(2)
辛亥革命网 2013-03-06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马金科 查看:
武昌起义后,在跌宕起伏的政治斗争中,孙中山不以个人地位为重,为谋求国家统一,他采取适当妥协,将总统大位让与袁世凯。新版从论述当时现实情况出发,认为不能简单归结为是无原则的妥协,应该从民国初年的政治背景、各阶级力量对比方面进行考察。当时有不少人认为在结束清朝统治上袁世凯出过力,以他当时的政治、军事实力是可以维系国家的统一。孙中山是以维护国家统一大局为重作出让步,他希望能不失时机地完成实业建设。早在武昌起义前,孙中山即对中国的实业建设问题有过周密思考,他一直期望国家统一下的经济建设的到来,新版正是以实事求是的原则指明当时孙中山的心结。
新版还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实业建设思想进行了重点研究,指出孙中山在1912年至1913年初共发表过58次演讲,涉及民生主义的达33次,他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铁路国有”、“教育普及”四项列为民生主义的四大纲,在筹措实业资金上,孙中山提出在平等互利条件下吸引外资,与外国、华侨合办银行等措施,他的许多想法都反映出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前瞻性观测。
孙中山从民国初建伊始便一直筹划国家的经济建设,但是往往被政局的反复动荡所打乱。1917年护法战争的受挫折使孙中山极度悲愤,认识到南方与北方军阀“如一丘之貉”,愤而离开南方军政府,决意专心致志规划建设国家的宏伟蓝图。从1918年5月至1920年11月孙中山在宋庆龄的陪伴下,在上海寓所写出了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各方面的《建国方略》。新版历述孙中山呕心沥血地为实现国家富强所进行的“求索、再求索” 的探索过程。新版对《建国方略》的论述是全书中的突出部分,其中有两方面值得重视:关于实业规划问题与三民主义的重新解释问题。
1、关于实业规划问题:孙中山的实业规划是一个系统的经济建设纲领。孙中山是将铁路、公路、水路、港口建设与市政建设放在首位。他规划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将内地、沿海、边疆连接起来;建设东、北、南大港使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互为联络;开发长江,修浚运河又联通腹地的水运。在重工业、轻工业、农牧业、矿产、石油等方面都提出远程计划。明细地指明发展交通和水力电力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农业与轻工业、食品加工业的关系;交通建设与移民边疆的关系等。
为加速发展经济,孙中山在如何吸引外资,吸收外国建设经验,以及如何预防外国在工业化过程中曾经发生的某些弊病等,都有比较周密的考虑。在经济体制的国有与私有的关系问题上,指出是以国家资本主义为主,私人资本为辅的经济体制。今天重新回顾孙中山的实业规划是别具现实意义的,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他的睿智和高瞻远瞩,新版突出这一方面的论述是很有见地的。
2、关于对三民主义的完善问题:新版指出,孙中山是根据“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精神来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的。在民族主义上突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谋求民族的独立解放,对内是实现国内各民族的一律平等。如1924年《北伐宣言》中强调“此战之目的不仅在推倒军阀,尤在推倒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于此可见民族主义的新意所在了。
民权主义更着重强调“为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也”的公平思想。所指少数人不仅指地主阶级也包括垄断资产阶级,具有反对资产阶级专政的含义。新的民权主义是主张建立“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于此可见已不是“同盟会”时期所号召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了。
在民生主义方面则进一步明确反对地主、资本家“操纵国民生计”,其核心内容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这时的平均地权是孙中山解释的:“农民之缺乏土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予土地,资其耕作”,后来又归纳为“耕者有其田”。 节制资本的要义是:既允许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又要由国家资本主义掌控国计民生的方向。新版中指出孙中山对三民主义的新解释“正适应着中国民主革命两个不同时期的历史需要”,“是他的思想从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的飞跃”,而三大政策“联俄、联共、辅助工农”的提出,正是他思想飞跃的表现。
值得提到的是,新版论证孙中山的历史伟绩并不是为他竖立神圣殿堂,而是说明孙中山像历史上其他伟人一样,也有其缺点和局限,也有个人的性格特点与感情世界,只有运用科学的理论观点,将社会背景、心理、感情等因素相结合的立体解析,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新版在人物的研究方法上作出有价值的探索。
尚明轩教授潜心研究孙中山已达60年,新版是在以前各版基础上的进一步充实提高,从资料的丰富、论述的精当,以及文字的通畅等方面来看,足以说明新版《孙中山传》是体现著者数十年的研究结晶,是一部具有时代特色的传记力作。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马金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