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云南近代转型的催化剂(2)

辛亥革命网 2013-04-12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段金生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11年,武昌首义后,辛亥革命形势急剧发展。云南在中国的地理版图中虽属边疆省区,但也在全国革命热浪的影响下,10月27日滇西腾越首先起义

  第二章是关于都督府内设机构。一、都督府内设秘书处、参谋厅、政务厅,分掌都督府事务如下:秘书处掌理机要文件;参谋厅掌理军事计划、军事行政,并办理各军队及军政司、提镇局厂之呈报事件,暨中央政府各省关于军事之令咨事件;政务厅掌理行政事务,并办理外交、内务、财政、教育、实业五司,暨临开广、迤西、迤南三道和各府、厅、州、县之呈报事件,及中央政府各省关于行政之令咨事件。二、秘书处职责如下:秘书长1人,秉承都督总理秘书事务,并承办机要文件;秘书官若干人,商承秘书长分办秘书处事务;录事若干名,受秘书长、秘书官之指挥,分缮文件,经理档案。三、参谋厅分陆军防务两曹,设厅长1人,副官若干人,编修若干人,录事若干人。四、政务厅分六曹,设厅长1人,秉承都督分管六曹事务;六曹参事各1人,秉承该管厅长总理各该曹文件;六曹曹员若干人,秉承该管参事分办各该曹文件;六曹录事员若干人,受参事曹员之指挥,分缮各该曹文件并经理一切档案。五、秘书处、参谋厅、政务厅办理事件以都督名义行之。六、秘书处、参谋厅长、政务厅长均对都督负责。

  第三章关于六司的设置及职责情况。一、都督府之下分设军务、外交、内务、财政、教育、实业六司。军务司掌管军事教育,经理卫生等事宜;外交司掌交涉界务、通商传教、关税邮政及外国人之游历、聘用一切事宜;内务司掌管通省地方行政自治、巡警、吏治一切事宜,兼管司法行政事宜;财政司掌管通省钱粮厘税、各项岁入、文武薪饷、各机关经费及预算、决算一切事务;教育司掌管教育行政及通省各学校一切事宜。二、六司职员情况。各司设司长1人,主管各该司一切事务;设副司长1人,赞助司长管理各该司一切职务,司长有事故或不能任事时,得代行其职权;科长各若干人,秉承司长副司长办理各该科事务文件;一、二、三等科员各若干人,商承各该科长办理事务文件;录事各若干人,受科长科员之指挥,分缮文件,经理档案。三、各司长于管理事务各负责任。四、各司长于主管事务或于特别委任范围内得发司令。五、各司长于主管事务,有重大者应具案提请会议。

  第四章是关于参议处的相关职掌。一、参议处设正副议长各1人,参议官无定员,录事若干人。二、参议处职权如下:备顾问;对于政务,有献策之责;对于行政官之失职者,有弹劾之权。

  第五章是关于会计检查厅的相关职掌。一、会计检查厅设厅长2人,佥事若干人,录事若干人。二、会计检查厅核销自都督以下通省文武官厅营队之出入经费薪饷,并负其责。

  第六章是关于行政裁判所的相关规定。行政裁判所非常设机构,是由都督临时委任组织设立的。

  第七章是关于会议的规定。一、会议会为常时会议和临时会议两种。常时会议于每星期六日午后7点开会,与议各员应按时到会;临时会议随时由都督召集,亦得由与议各员要求召集。二、会议以都督为主席。都督府自秘书官、编修长以上,各司自局长以上,军队自队长以上,参议处自参议官以上,及会计检查厅厅长均得列席。又各道因公进省亦得列席。三、若有特别事件不必全体会议者,由都督召集上条之一部分人特开临时会议。

  第八章的内容是附则。主要规定审判官制办法,另订专章;各机关办法细则,由各机关自订,呈请都督核定施行;规定本草案系暂行之制,俟中央政府官制颁布后,如有损益,再行更改。

  正如时人所论:“辛亥光复,易专制为共和,此在中国自有史以来之一大改革也”。云南“重九起义”成功后就制订的《都督府官制草案》,是在南京临时政府还未成立,云南革命党人自己组织制订的政治制度,虽然带有浓厚的军事政治色彩,但基本上是按照近代西方民主政府体制的精神而设立的,与传统中国的君主专制模式有着本质的不同,是云南地方早期政治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重九起义”成功后,云南省军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的民主共和制度下的行政与军事政策:一、政务方面,更新人事,撤换贪官污吏,启用同盟会会员和支持同情革命的人士、青年知识分子和青年军官。强化国权,统一县治。二、财政方面,整顿财源,节省开支。厘税归公,开设富滇银行,设会计检查厅,裁设浮冗机构等。三、教育方面特设学政司,后改教育司,新增学堂120所。四、在工商交通方面,设立全省模范工厂、劝业道,整顿商品陈列所,开拓市场,并对铁路、公路、航运、邮政采取了措施。这些政策的实施,对于巩固新成立的云南军政府具有积极意义,也对云南近代西方民主共和政治制度的创立起到了促进和巩固作用。

  “重九起义”后云南省军政府制订和颁布了上述制度和法规,初步确定了民主共和政治制度在云南的实行,规定了各部门的职责及人员构成,对于促进近代云南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起了极大充实作用,也为云南地区各族人民近代民族共和思想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