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的“预备立宪”与立宪运动

辛亥革命网 2013-07-18 00:00 来源:团结报 作者:戴鞍钢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20世纪初年,清朝政府在内外交困、危机四起的情况下,也曾努力挣扎,在形势的逼迫下,采取了一些应变措施,力求消弭或缓解统治危机,延续
 

  20世纪初年,清朝政府在内外交困、危机四起的情况下,也曾努力挣扎,在形势的逼迫下,采取了一些应变措施,力求消弭或缓解统治危机,延续其封建统治。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自1901年始,它推出了所谓的“新政”,拾起了曾被它血腥镇压的戊戌变法期间推行的一些改革措施。

  “预备立宪”的出台

  清末新政的推行,逐渐涉及到政治领域,于是便有“预备立宪”的推出。“预备立宪”这个口号,最初是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来的。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海外。他们一开始打出的旗号主要是“保皇”。但是,随着民族危机的激化和人们对清朝政府失望的加深,“保皇”这个口号越来越失去吸引人的力量。1901年6月7日,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发表了《立宪法议》一文,先比较了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立宪这三种政体的优劣,认为君主立宪政体最优,那么中国是不是可以立刻实行这种政体呢?他说还不行,根据中国目前民智未开的条件,还只能先从事预备立宪,“中国最速亦须十年或十五年,始可以语于此”。这篇文章首次提出了“预备立宪”的主张。此后,康有为、梁启超一派的政治活动的中心口号,就逐渐由“保皇”转为争取实现“预备立宪”,并以此作为与革命派抗衡的主要口号。

  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立宪派人利用他们所掌握的报刊,加紧宣传实行君主立宪。这场战争是日本与俄国为争夺在中国东北及朝鲜的霸权而爆发的,腐朽的清朝政府却慑于列强的胁迫宣布“局外中立”,坐视日俄两国在中国领土上厮杀,当地人民蒙受巨大灾难。战争以俄国的失败告终;次年订立的《朴茨茅斯和约》,重新分割了日俄两国在中国东北及朝鲜的侵略权益,将中国东北的南部变成日本的势力范围,俄国则继续据有东北的北部。

   对于这场战争,立宪派人从一开始就极为关注。强烈的民族危机感令他们对于战后中国“重则召瓜分之祸,轻则遭凌辱之殃” (《大公报》1904年3月29日)的前景不容坐视,时刻警惕着日俄双方及其他列强的举动;与此同时,他们又把这场战争视作是立宪与专制之间的决斗,并期望日本能够击败俄国,为他们要求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提供一个有力的佐证。战争的结局,印证了他们的预期,要求立宪的信念益坚,并借此更积极地大造舆论。

  首先,他们认为日胜俄败宣判了专制的劣败与立宪的优胜,呼吁国人必须从日俄战争中吸取教训,以求朝野人士猛醒,奋起改革专制政体,并告诫清朝统治者应当认清形势,顺乎世界潮流,否则势必将被淘汰。再次,他们鼓吹立宪是克服中国内忧外患的良方。在立宪派看来,20世纪初的中国面临着两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一是拯救民族危亡,二是阻止革命风潮。在日俄战争的启发下,他们找到了立宪这个解决问题的良方。他们认为,立宪或专制,不仅决定着战争的胜负,也可以造成国势的强弱与民族的兴衰。俄国本是世界强国,但由于推行专制,遂致一败涂地,强调“中国今日之现象,非立宪实不足以救之” (《大公报》1904年10月14日)。除了民族危机之外,另一个令立宪派人担忧的是1903年拒俄事件后日益高涨的革命风潮。他们认为,革命将招致天下大乱和瓜分惨祸。他们用日、俄正反两个事例,告诉清朝政府立宪可以消弭内乱、维护统治,强调只有立宪才能消弭革命风潮,渡过危机。

  日俄战争给予立宪派人很多启示,为他们宣传立宪主张提供了良机,同时也推动了清朝政府的“预备立宪”。战争加速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一批为数不少的官员受到这次战争的强烈震动,开始明白专制难以久恃、立宪方可图存,纷纷赞同推行君主立宪。较早公开呼吁立宪的是驻法公使孙宝琦,接着又有云贵总督丁振铎、贵州巡抚林绍年电奏清廷,要求变更政体。随后,两江总督周馥、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岑春煊、直隶总督袁世凯、湖南巡抚端方等人,也以立宪为请。

  这时,日胜俄败已成定局,国内外舆论均认为这是立宪不立宪的结果。在朝野舆论的督促下,1905年10月25日清廷派遣载泽、戴鸿慈、端方、尚其亨、李盛铎赴各国考察君主立宪制度。次年7月间,考察人员先后归国。他们出洋回国后,就上折奏请立宪,要求清廷颁旨,“期以五年,改行立宪政体”。但当时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对实行预备立宪的看法并不一致,不少人仍心存疑虑,甚至公开持反对态度。其担心的主要是两点,一是怕“立宪有妨君主大权”,二是怕“立宪利汉不利满”。于是,载泽又单独上了一道密折,力陈“以今日之时势言之,立宪之有利有最重要者三端”,即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

  载泽在晚清的最高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人物,与慈禧的关系非同一般。他是嘉庆帝第五子惠亲王绵愉的孙子,降袭为镇国公。更重要的是,他的妻子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其兄桂祥的女儿)。桂祥有三个女儿:大女儿嫁给光绪帝,就是隆裕皇后;二女儿嫁给端郡王载漪;三女儿就嫁给了载泽。载泽又是清末皇室成员中一位比较能干者,因而更得慈禧的信任。他在密折中强调的所谓“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三大利,慈禧听得入耳。1906年9月1日,清廷颁布上谕,宣布预备立宪,声称“时处今昔日,惟有及时详晰甄核,仿行宪政,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 (《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3页),具体立宪实行期限,则视情况再定。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