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开沅:反思辛亥革命须立足于三个一百年

辛亥革命网 2011-08-09 00:00 来源:香港文汇报 作者:章开沅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章开沅教授2011年6月21日下午在香港中央图书馆参加“辛亥革命百年论坛”,发表了即兴演讲。 ,章开沅:反思辛亥革命须立足于三个一百年,
 

  章开沅教授2011年6月21日下午在香港中央图书馆参加由香港《文汇报》等举办的“辛亥革命百年论坛”,本文为演讲录音整理。

  这次是我今年第三次来香港了,前两次是参加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大学的学术活动,纪念辛亥革命,今天这次是第三次了,参加这么一个大型的纪念和研讨活动。

  我为什么到香港来呢,我认为香港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我们过去只想到它是殖民地,被奴役的,更多地是充满了悲情。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香港是中国接触西方文化比较早的,而且在19世纪中期以后,是接触并传播西方近代文明的进步思想的源头。香港应该为辛亥革命感到骄傲,因为辛亥革命很多先进进步的思想是从香港、日本传到内地去的,当然日本传播的更多。更值得香港骄傲的,是香港为中国贡献了一个很伟大的大学生,实际上孙中山先生的很多革命思想应该是在香港形成的。在夏威夷时他还没有成年,他是在香港攻读大学时长大成人的。他的世界观、人生观都是在香港形成的,所以香港特别是现在的香港大学,应该以有这么一个优秀的校友感到骄傲。

  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当然很大,辛亥革命从几个角度讲都是开辟了新的道路。从现代化上、民主革命来讲,也开辟了道路。辛亥革命对整个中国的历史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说,辛亥革命它的真正的历史意义、历史价值,必需要先后从3个100年来研究,才可以讲的清楚。

  第一个,孙中山先生的思想的形成、革命纲领的形成,它是第一个100年。那是十九世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工业文明,科技、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百年锐于千载,这是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讲的。但这时西方文明的弊病都暴露了出来,所以孙中山不是照搬西方的经验,他是研究了西方,也吸收了西方的精华,他发现西方的两大问题:一是西方的民主政治并不是那么美妙,特别是议会政治弊端很多;二是民生上贫富的悬殊太大。所以孙先生认为社会的革命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他从革命一开始,是在研究西方文明好与弊、结合中国国情而形成的这样一个政治纲领。我们现在看起来很深奥的道理也不是很多,但那个时候是前无古人的、史无前例的。而且他是一个个人,他那时并没有一个强大的势力、强大的党的支撑,没有强大的群体和集团来委托他思考这些问题,他就是出于一种历史使命感来学习、思考、观察,最后形成政治纲领,这是很了不起的。我认为辛亥革命所提出的纲领,包括三民主义在内,到现在都仍然具有实在的意义,它并不是说辛亥革命过去了,或者说辛亥革命当时算失败了,因为当时并没有建立一个真实的民主共和国,但是它的思想不仅指导了辛亥革命,而且在辛亥革命之后,还继续有很大的影响。他的一些后继者仍在遵循这三个方向,在建设国家现代化的路上在奋斗在前进,所以我又提出第二个100年。

  那就是把辛亥革命这以后的100年历史要好好地研究一下。孙中山的革命历史遗产还存不存在,他所遗留的事业有没有人在继续下去,他在辛亥革命前后,特别是北伐战争、国民革命时,他的思想理念是否还有影响?这些都需要实事求是地进行研究,不要用党派的观点来左右研究,应该更客观、更超越,而且把中华文明浓缩作为一个整体。从时间上讲,100年要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从空间来讲,应该把两岸四地、把整个大中华这整个的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这样才可以真正看出,辛亥革命有哪些遗产,哪些是好的,哪些是负面的。以及辛亥革命的一些好的理念、一些好的经验,如何让它继续影响今日的社会、今日的中国。从民主主义来讲,孙中山提出的目标,包括两岸,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而且现在已经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民族的富强,这是可以告慰于孙中山的,也是我们超越辛亥革命的伟大成就。辛亥革命就算摆脱了满清的统治,但对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强权奴役,没有任何的动摇。但现在中国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自主的强大的国家走上了世界的舞台。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