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辛亥存真,为文坛添趣——裴高才著《首义精(2)
辛亥革命网 2011-08-23 00:00 来源:《武汉作家》2011·6 作者:冯天瑜 查看:
裴高才向冯天瑜赠送《首义大都督黎元洪》
裴高才君在来函中说:
在马超俊的口述自传中,有关他送信给萨镇冰一事,时间与尊著《辛亥武昌首义史》以及其他史料相佐,极有可能是马氏把时间记错。也就是说,马送信的时间,应该是他刚刚抵汉之时即11月10日面见萨镇冰(因萨镇冰于11月13日已经离开汉口),而不是汉阳失守马超俊撤退之后(11月28日)。大陆有关史料记载给萨氏送信者,只有余日章、朱孝先和瑞典人柯斯。
我当时是这样回复的:
《马超俊、傅秉常口述自传》所述送信萨镇冰一事,其人、事可与胡石庵等人提供的记述相对应,故不大可能是马编造的。至于时间相差较大,可能是马氏晚年口述时记忆有误。但材料有参考价值。
作为传记,要真正做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情真而不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表现辛亥志士的鲜明个性,高才不拘泥于正史的记载,而是结合方志、谱牒与辛亥志士手稿等,力求做到“左图右史”,把人物写得有血有肉。在《蔡济民》里,作者从蔡官田珍藏百年的九角十八星旗入手,从制旗、插旗、换旗、护旗、祭旗,到旗帜的颜色变化与珍藏故事,一一铺陈,颇具可读性。在解读“黎黄陂”时,他首先从其扑朔迷离的身世破题,引人入胜;再谈其坐镇都督府,为号召天下起到了别人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对于黎与袁世凯勾结,诛杀张振武后,武昌报界演绎的讽刺小说“床下都督”,娓娓道来。把这个半新半旧的人物个性,刻画得淋漓尽致。而在述说陈时首义后弃政从教,毁家创办私立中华大学时,以在家绝食,来描绘其办学决心;当学校历经战乱,“粮道街无粮,米市街无米”时,他宁愿俯首效法武训“行乞兴学”,也要坚持“教育独立”原则。因此被周恩来赞誉为“清苦的教育家”。读后,让人肃然起敬。
作者在这套人物传中告诉我们,从乡村走出的知识分子精英,在辛亥首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不论是花园山聚会、科学补习所、日知会、文学社与共进会等革命组织的骨干,如吴禄贞、蓝天蔚、吕大森、张难先、刘静庵、蔡济民、潘康时、蒋翊武与孙武等,还是立宪派人士如汤化龙、范熙壬、刘赓藻等,不是在科考中取得功名,就是留日归来,或是在新学中受到熏陶。有一次,党人蓝天蔚利用在湖北新军任职之便,回黄陂招收了96名新兵,其中就有12个廪生、24名秀才。接下来,这些廪生、秀才和留学生,都成为运动辛亥首义的骨干。
长期从事名人传记创作的高才君,秉持“为文先做人”的理念,常常以谦卑的态度,向专家、学者请益,与传主及其亲属交朋友。对于帮助过他的人,新书出来后首先赠送,逢年过节还要寄发一张贺卡聊表心意,十几年坚持不懈。所以,大家都愿意帮他,以致他推出的作品,大都是独家的。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就是“为史存真,为文添趣”。我深信,此书的出版必定能引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2010年12月29日于武汉珞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