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在当代中国的回响——辛亥革命百年纪(2)

辛亥革命网 2011-10-02 00:00 来源:《科学社会主义》2011年 第1期 作者:刘海涛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百年沧桑巨变,九州日新月异。但是,武昌起义的炮火还在闪光,辛亥革命的影响仍在延续。这一历史事件,以及中国民主

       武昌起义10年以后, 中国共产党诞生。它的创始人无不受到辛亥革命的深刻影响, 有的甚至亲身参加了这场运动。因此, 革命精神作为近代以来的革命传统也就自然传给了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 建了新中国, 又一鼓作气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今天,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 也是一场新的革命。这些伟大的实践都放射出革命精神的光芒,反衬出辛亥革命的价值。

  二、建设大计

       革命是为了建设, 革命的成果要靠建设来维护。辛亥革命的目的是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孙中山的远大理想在于振兴中华。这种追求历经百年, 恒久萦绕在人们的脑海, 至今仍然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振兴中华的道路上, 孙中山设计的第一步是革命破坏, 即推翻封建王朝的统治, 建立共和国; 第二步是“革命建设”, 即发展实业, 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国家。当民国建立、南北议和以后, 他曾天真地认为: 政治上革命今已如愿以偿矣, 后当竭力从事于社会上革命。在把总统职位移交给袁世凯后, 即以中国同盟会总理的身份, 巡视各地, 考察社会民生, 筹划建设大计。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急迫心情, 可见一斑。袁氏倒行逆施的复辟行为, 迫使孙中山不得不领导二次革命,讨袁护国。但一俟局势平稳, 他便又全身心地投入实业建设之中, 真可谓扭住不放, 聚精会神, 以至于置政务、党务于不顾, 因为在他的心目中, 实业高于政治和党务。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蛰居上海著书立说的孙中山, 敏锐地捕捉到这样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 向西方世界发出共同开发中国实业的呼吁。他先是草就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计划大纲, 其后构思未来现代化的蓝图。洋洋13万余字的实业计划∃于1921年4月25日完成。尽管这部著作过于浪漫, 有许多空想, 甚至有与虎谋皮之嫌, 但其中蕴含的开发实业, 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 充分利用当代西方科学技术、资金、人才, 对外开放, 加速中国现代化发展步伐的宏图大计, 极富远见。即令今人一阅, 亦会顿感耳目一新。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