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在当代中国的回响——辛亥革命百年纪(3)

辛亥革命网 2011-10-02 00:00 来源:《科学社会主义》2011年 第1期 作者:刘海涛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百年沧桑巨变,九州日新月异。但是,武昌起义的炮火还在闪光,辛亥革命的影响仍在延续。这一历史事件,以及中国民主

       如果说:“革命破坏”在于解决“民族”,“民权”两大问题、完成政治革命的话,“革命建设”则重在实现社会革命, 改善民生。民生就是人民的生计。《左传》称, 民生在勤, 勤则不匮。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曾有“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的诗句。按照孙中山的说法, 民生问题就是生存问题, 所谓“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 国民的生计, 群众的生命。这说明, 关注民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严格地说, 民生问题是工业化的产物。孙中山有感于欧美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带来的阶级斗争, 试图通过举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以避免中国重蹈资本主义覆辙, 于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生社会主义观, 并向马克思主义寻求支持。由此, 孙中山的思想不断和社会主义、孙中山本人不断和共产党人拉近了距离, 使中国国民党逐步走上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道路。孙中山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成为国共第一次合作、共同致力于振兴中华的思想基础。以这个思想为纽带, 旧民主主义思想经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性改造, 合乎逻辑地发展成为新民主主义理论, 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共产党人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

       民主政治建设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既然是民主革命, 它的直接目标就是在中国建立一个“主权在民”、“人人平等”的民主共和国。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专制传统的国家, 在只有“民之主”而没有“民主”概念的传统文化中, 实现“民主共和”的理想谈何容易。正是因此, 孙中山才孜孜以求, 毫不怠倦。1911 年9月孙中山在美国偶得一本英文著作《议事规则和程序》, 不禁兴趣盎然, 如获至宝。以后利用在国外的机会, 又搜罗了多种有关这一主题的书籍。在翻译整理基础上, 于1917年写成《民权初步》一书, 将其定为建国大纲中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 以此作为改造中国国民性、提高国民素质的出发点。或许在西方人看来, 《民权初步》的内容似乎无足称道, 所涉及的无非是有关如何开会, 如何主持会议、提出议案、讨论, 如何处理讨论中提出的各种各样问题、遇到的各种各样情况的一些常识规范。

       但是, 没有这一步, 就不可能有资产阶级的民主,更谈不上社会主义的民主。“教吾国人行民权第一步的方法”培养国民参政议政的能力, 不仅是旧民主主义政治的起点, 也是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