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现代化(3)

辛亥革命网 2011-10-03 00:00 来源:华声在线综合 作者: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辛亥革命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端,建立了中华民国,践行民主立国、共和建国、宪政治国,使中国政治从传 ,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现代化,

  政治结构功能合理化是政治现代化的主题。辛亥革命结束了“朝代国家”形态,而代之以一个“共和国家”的形态,带来了国家政治结构千年未有之大变动。制度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制度变革是政治现代化的根本。皇权是传统中国社会的中心,专制是传统政治的基本特征,尽管社会结构有所分化,但政治角色混杂,社会职能混合,无法有效应对社会分化和变革的需要。共和国的建立,宪政实施,中国出现了政党、国会、总统、司法等新的制度形态,形成了五权分立的政治架构;选择了总统制、选举制、任期制、多党制等现代政治形式;出现了专门化职能机构,法律、军事、行政和科学等具有特殊功能的领域从传统的政治领域中分离出来。辛亥革命把政治革命和民主革命并举,共和、宪政的践行彰显中国社会结构与政治结构的理性化,国家的治理成为社会所有成员的共同事业,开拓出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新天地。

  (三)民主宪政的实行与中国政治行为多元化的开启。

  政治行为的多元化是政治现代化的精髓,是区分现代国家和传统国家的政治发展的重要标志。辛亥革命政治行为的多元化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民众现代政治观念的启蒙;二是民众政治参与的扩展。中国人“向来多有不识为主人,不敢为主人,不能为主人者,而今皆为主人矣”。[8]在民主政治的倡导下,民权弥张,民意弥达,平等自由之风涌起。民国民主宪政的实践,致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民心,现代国家观念初步形成,自我政治实现意识开始萌生,就连君主立宪政体的固守者梁启超也不得不感叹:“共和之局既定矣。”[9]共和体制的建立打破了传统社会政治保守、封闭和被少数人控制的状况,权力逐渐从贵族扩大到上层资产阶级、下层资产阶级、农民和城市工人。人民获得独立和自由的新起点,对公共事务参与的广度、深度前所未有。不论从政治参与到政治沟通、从公共政策到公共管理,还是从政治精英到人民大众、从利益集团到政党,民国政治的多元化实践开启了中国政治发展的新时代。

  三、辛亥革命留给我们的政治现代化启迪

  辛亥革命民主、共和、宪政的理想绚丽多姿,实践惊心动魄,贡献功在千秋,但遗憾也如影相随。辛亥革命无法超越历史的主客观局限,造成其后民国有名无实。但作为一笔丰厚的历史遗产,它时时给我们警醒和启迪。

  第一,以民主、共和、宪政为目标的政治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一个拥有数千年专制传统的国度要过渡到民主社会,不是一场暴风骤雨式的革命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方能完成。历史证明,英国“光荣革命”,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革命”,这些典型的革命都是不彻底、不完整的一次性革命,而是反反复复,一波三折,才成正果。民主宪政只有经历比暴力革命更为艰巨的深刻蜕变,方能化蛹为蝶。自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权几经更迭,政治舞台的潮起潮落,无不体现着中国政治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历史震荡。

  第二,以民主、共和、宪政为内容的政治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一个政治共同体的重建是何其错综复杂,如此毕其功于一役只能适得其反。政治现代化不仅仅表现为一个革命的决策,一种崇高的追求,一项制度的架构,它取决于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没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民思想的启蒙,市民社会的成长,革命翻天覆地的政治理想会在实践中大打折扣、走样变形。

  第三,以民主、共和、宪政为蓝图的政治现代化是一个多元的有机系统。古今中外国家实践留下的经验教训是,没有共和的民主,革命失去执政的方向,导致多数人的暴政;没有宪政的民主,政府将失去权力制衡,必然走向的腐败、堕落;没有共和的宪政,容易导致个体私权的“泛滥”和社会公德的流失;没有民主的共和缺失统治的合法性;而没有民主的宪政会沦为虚假的谎言和一纸空文。

  百年辛亥革命,百年风风雨雨,百年政治现代化实践,反复证明,一个背负“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民族,一个直面“欧风美雨”浸融与挑战的社会,一个探索“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国家,政治现代化、政治文明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回望历史,反思当下,我们应时刻铭记孙中山先生临终嘱托:“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