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孙中山民本思想的现实意义(2)
辛亥革命网 2011-10-05 00:00 来源:民革四川省委会宣传处 作者:何一立 查看:
三、继承发扬孙中山民本思想的现实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新时期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是党的执政理念的又一次飞跃,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今天,我们重温孙中山的民本思想,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继承和宏扬世纪伟人民本思想的精髓所在,从理论与实践上不断丰富、发展民本思想的内涵与外延,使之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成为我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动力。
(一)传承并创新孙中山民本思想,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孙中山民本思想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在当代中国,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代表历史发展的前进方向,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文化,才能成为具有主导地位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层基础在于广大社会成员对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即文化的认同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世界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使之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才能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传承并创新孙中山民本思想,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目标要求结合起来,努力体现时代特征和时代要求,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传承并创新孙中山民本思想,努力推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孙中山认为:“共和国,人民是主人,国家为人民的所有物;个个人民,都是皇帝,哪一个人想独裁全国,都是不成的。国内的事情,要人民去管理;国内的幸福,也是人民来享受”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倡导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倡导全体社会成员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强调的那样:“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传承并创新孙中山民本思想,要与“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⑫的要求结合起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依据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来检验和推动我们的各项工作。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善于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建立健全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机制,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三)传承并创新孙中山民本思想,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孙中山不仅把以“民”为主体的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而且在革命实践中身体力行。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时时想到民众的疾苦,对发生在江苏、安徽、湖南、湖北、山东等地的自然灾害非常关心,多次作出批复和指示。他在电令中表示:“夫民国新造,首重保民”,“本总统每一念及我同胞流离颠沛之惨象,未尝不为之疾首痛心寝食俱废也”。传承并创新孙中山民本思想,要与“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⑬的目标结合起来,重在加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上下功夫,以促进执政党和人民群众,执政党和参政党、各阶层之间、各民族之间等方面关系的和谐。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注释:
①《论语•颜渊》
②(《孟子•尽心》)
③孙中山在《建设》杂志第1卷第1号上的发刊词。
④《孙中山全集》第3卷 第349页
⑤《孙中山全集》第5卷 第247页
⑥《孙中山全集》第4卷 第213页
⑦《孙中山全集》第3卷 第348页
⑧《孙中山全集》第2卷 第2页
⑨《孙中山全集》第5卷 第522页
⑩《孙中山全集》第2卷“孙中山在上海中国社会党会议上的演说”
⑪《孙中山全集》第5卷 第l74页
⑫⑬胡锦涛同志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
(作者简介:何一立,民革中央理论研究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民革四川省委会驻会副主委,四川省政协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