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报业的1911与随想

辛亥革命网 2011-10-0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邓涛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民国报史之卷首,赫然写着“革命”二字,其乃武汉报界的大手笔。辛亥年间,革命党人通过办报纸、写文章,散播革命思想,策动反清起义。
 

  “中国一旦动起来,整个世界将为之震动!”这是拿破仑•波拿巴的名言。1911年的中国就处在这样的社会震荡前夜。

  关于革命报刊与武昌首义之关联,孙中山先生在作于1912年4月12日的《致武汉报界联合会函》中有言:“此次民国成立,舆论之势力与军队之势力相辅而行,故曾不数月,遂竟全功。我报界诸公鼓吹宣导于前,尤望指引维持于后,俾我国民得所指南,是则文所属望于报界诸公者,愿以此为临别之赠言。”

  民国报史之卷首,赫然写着“革命”二字,其乃武汉报界的大手笔。辛亥年间,革命党人通过办报纸、写文章,散播革命思想,策动反清起义。有道是“辛亥革命是报馆鼓吹起来的”,并非虚言。

  《大江报》:两篇短评成革命爆发导火索

  辛亥革命是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而当年的7月25日,詹大悲的湖北蕲春老乡、同盟会会员黄侃来到《大江报》,詹大悲和何海鸣为他设宴洗尘。酒酣耳热、情绪激昂之际,黄侃以“奇谈”为笔名写下《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全文如下:

  中国情势,事事皆现死机,处处皆成死境。膏肓之疾,已不可为。然犹上下醉梦,不知死期之将至。长日如年,昏沉虚度。软痈一朵,人人病夫。此时非有极大之震动,极烈之改革,唤醒四万万人之沉梦,亡国奴之官衔,行见人人欢戴而不自知耳。和平改革既为事理所必无,次之则无规则之大乱,予人民以深创巨痛,使至于绝地,而顿易其亡国之观念,是亦无可奈何之希望。故大乱者,实今日救中国之妙药也。呜呼!爱国之志士乎!救国之健儿乎!和平已无可望矣!国危如是,男儿死耳?好自为之,毋令黄祖呼佞而已。

  詹大悲阅罢拍案叫绝,当即签字,送去发稿。和《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并称的另一篇短评是《亡中国者和平也》,何海鸣作(署名“海”),先十天于17日发表。这篇短评亦鼓吹“大乱”,但重点在驳斥资产阶级改良派抵制革命的反动言行。

  两篇时评,引起湖北当局恐惧。8月1日,鄂督瑞澂以《大江报》“宗旨不纯,立意嚣张”,“淆乱政体、扰害治安”等罪名,饬令巡警道王履康查封,“永禁发行”。捕经理詹大悲,主编何海鸣入狱。瑞澂拟对詹、何处以重刑,但慑于民愤和舆论压力,不得不从轻判处詹、何二人18个月徒刑,是为震动全国的“大江报案”。清华大学教授李彬说:“辛亥革命爆发的导火索,就是当时武汉地区一份报纸所刊发的两篇著名社论。”复旦大学教授李良荣早年在自己的硕士论文中写道:《大乱者》文一出,九州震动,清政府封报抓人,制造《大江报》事件,声播遐迩,对触发武昌起义有直接影响。

  《大江报》于1911年1月3日创刊,原名《大江白话报》,詹大悲利用黄梅胡为霖提供的500元资金接办《大江白话报》,更名《大江报》。该报馆设汉口新马路52号,以“灌输国民常识、提倡社会真理为宗旨”,鼓吹革命。革命党人胡石庵有诗曰:“大江流日夜,鼓吹功不朽。”

  《大汉报》:武昌举义后首张革命派报纸

  1911年10月15日,武昌起义后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革命舆论机关《大汉报》发刊,同盟会会员胡石庵独立经营,馆设汉口歆生路大成印刷公司内。《大汉报》是武昌举义后,全国创办最早的一张革命派报纸。

  创刊号刊发社说《敬告军政府》(记者十厂),告诫军政府团结一心,防止党争与内变。创刊号一印再印,重版六七次,销行两万余份,创汉上日报销数之最高纪录。

  11月,《大江报》刊发战地通讯《汉口五日记》,报道汉口保卫战期间《大汉报》访员亲临前线采访和大汉报馆被焚情形。12月初,清军炮轰武昌,黎元洪惊慌出走,一时形势紧张,人心惶惶。《大汉报》为镇定军心民心,刊登“伪作他省战胜,援兵立至及北京反正”等假新闻,半日间发6次号外。清宣统三年、辛亥冬,《大汉报》发表武昌首义三烈士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就义头颅照片,胡石庵题诗配发,诗云:“孝儒舌断血成碧,子胥头悬眼尚睁;革命未成遗恨在,江流呜咽作悲鸣。”此乃楚报最早刊载的一组新闻照片,其开创了“诗配画”的报道方式。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