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报业的1911与随想(2)

辛亥革命网 2011-10-0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邓涛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民国报史之卷首,赫然写着“革命”二字,其乃武汉报界的大手笔。辛亥年间,革命党人通过办报纸、写文章,散播革命思想,策动反清起义。

  《中华民国公报》:新建革命政权之官报

  武昌起义后不久,牟鸿勋对张祝南说:“我已给都督商量办一个报,我们组织报馆去。随后找着大朝街官纸印刷局地址,办起报来。开始筹备的人,都是两湖师范学堂同学。牟鸿勋任总经理,任岱青副之;张荫廷任正主笔,张祝南副之。”

  1911年10月16日,《中华民国公报》创刊,这是武昌起义后新建革命政权的第一家政府官报。湖北军政府主办,馆设武昌大朝街68号原官纸印书局内。开办经费600两和每月津贴5000元由军政府拨付,每日发行4000份,全部免费赠阅。

  《中华民国公报》宣称“本报之宗旨即以军政府之宗旨为宗旨,大要以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改建共和民国为主义”。非常明确地把自己作为军政府的喉舌,把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作为总的宣传目标。当时的一些报纸商业性广告占很大一部分版面,而《中华民国公报》则没有这类广告,它以一半的版面发布中华民国政府公告、大总统孙文布告、鄂军都督黎元洪布告等。整个报道内容都与推翻清廷建立民国相关联,那些奇闻轶事、无聊的社会新闻一律不登。报纸版面,热气腾腾,新闻栏内,全是革命派的胜利消息,能发挥鼓舞士气的作用。公报曾(10月30日)假借孙中山大总统名义,发表《布告大汉同胞》书(查光佛撰),檄讨清政府罪恶,号召直捣黄龙府,建立民主共和国。

  可圈可点之处及于当下报业的几点启示

  1911是一个“不平凡的年度”,武汉报业其时的表现呈奋发进取之姿与高瞻远瞩之怀。“敢言”乃急先锋《大江报》之最大亮点,报纸敢于指斥权贵、指斥当道、指斥朝廷弊政等。如名篇《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大乱”系“革命”的代名词。后成为国学大师的黄侃暗示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清朝政府的统治是致中国于死境的“膏肓之疾”;指明立宪党人的政治改良是走不通的死路;最后提出了以革命手段来拯救中国的主张,向爱国的人们发出了革命的号召。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董必武曾云:能言人所欲言而不敢言者,故《大江报》风行一时。

  上述三份报纸均非常重视时评,包括官报《中华民国公报》在内。如例一,1911年12月20日,《中华民国公报》在《袁贼之反复无常》一文中,揭露南北和谈之虚伪;例二,29日,该报不顾馆内拥袁之约束,撰发论说《中华民国大总统当推孙逸仙论》,公开支持孙中山。时评者,报纸上一种时事评论文体。起初专指时事短评,戊戌政变后创办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上的“国闻短评”,是最早刊载这一文体的专栏。1904年创刊的《时报》加以发展,在各新闻版均设置此栏,文字简练,与新闻相配合,在新闻界受到普遍重视。各报纷起仿效,在辛亥革命前后,风靡一时。《大江报》的《大乱者》一文,成时评中的经典篇章。现今报业,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一招”,便是重时评,以发挥舆论引导作用,集成影响力!

  一百年前的汉产《大汉报》,已善于应用“号外”这一提高报媒时效性的“秘密武器”。号外指报纸在固定出版期编号发行以外临时出版的单张,通常用于急需刊布的特别重大的最新消息。我国报纸最先发行“号外”的是上海出版的《字林西报》和《晋源报》,时间是1883年,内容是有关中法双方在越南交战的消息。权威数据显示,去年全国出版报纸1939种,其中大多数报纸拥有自己的网站;13多亿国人中网民逾5亿。笔者有个设想:就是报纸网站在每天的早8点至晚10时,每小时制作并于显著位置发布一张报纸模样的网络版号外,以融合报网互动优势。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中强调,要“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笔者认为,《大汉报》的“诗配画”,就是一种荆楚报人的“创新形式”,其升级版有待新世纪里传媒人的不断求索创造。

  毋庸讳言,在国际新闻界,报纸这一17世纪初诞生于德国的视觉媒介是缓慢走衰的。几年以前,有学者预言,政经大报、社区小报和免费报纸仍有上升空间。如前所述,《中华民国公报》就是全部免费赠阅的。笔者联想到我们的党报,为了阅读率(特定报纸的读者/市场中的读报总人数)的大幅提升,能否开打“免费报”这张牌?

  (作者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新闻系)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