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3)

辛亥革命网 2011-06-03 00:00 来源:江苏社会科学 作者:茅家琦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贯彻开放精神,克服封闭式研究的缺陷,大力阅读海外保存的资料,吸取海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融中外孙中山研究成果于一炉,乃是今后孙中山

  人物研究上的总体综合,中国学者是很熟悉的。人们习惯于评价历史人物,确定某一历史人物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是“三七开”,还是“四六开”?有人从道德标准对历史人物作总体综合,也有人以成败论英雄。这些都是对孙中山作总体的综合。但是,这种总体上的综合,还应该提高一步,即要围绕孙中山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展开,把人物研究与社会整体发展联系起来。孙中山的言行对推动历史发展究竟起到什么作用?是如何起作用的?他的思想渊源在哪里?他又在哪些地方发展了前人的思想?在他去世以后,他的言行在哪些方面还继续起作用?后人从孙中山的言行中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接受哪些教训?……这都是应该考虑的。因此,研究孙中山,在时间上不能停留在对59年(1866-1924)的研究,必须扩大研究的时间跨度,最少要考虑前后一百多年的中国和世界历史。

  在传统史学界,有一种不利于总体综合研究的习惯势力。学者往往习惯于一辈子研究一小段历史,这样做,容易出成果。这种习惯势力,中外都有。《中国大历史》作者黄仁宇提倡研究“大历史”,实际上也就是提倡对历史作总体的综合。他说了一段很有趣味的话:

  1970年,我得到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的一笔研究费,并往麻省剑桥研究明代的财政税收,受费正清教授的督导。费教授对我个人和家庭的善意照顾,我已在其他书刊里叙及。可是在治学方法上,我们却也有根本不能融洽之处。他重分析,我主张综合;他坚持以20年为研究的范围,我动辄牵涉一个世纪或一个朝代;他用演绎法,我用归纳法。后来《明代十六世纪之财政与税收》书成,未交哈佛出版,而送到英国剑桥付梓,不得已也(注: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中文版自序,第2页,三联书店1997年)。

  在推动孙中山研究向纵深发展这项工作上,具体分析与综合研究,这两种方法不可偏废,需要结合起来。这也可以说,把微观与宏观研究结合起来!

三、打破封闭式,采取开放式的研究

  遍观半个世纪以来,有关孙中山研究的著作往往运用国内的资料,很少甚至没有运用海外保存的大量有关孙中山的资料。对海外研究成果也极少加以评论或吸收。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在客观上,祖国大陆长期闭关自守,除少数研究机构、高等学校外,很少进口国外书籍与刊物。孙中山研究人员,信息不灵,更没有接触外国书刊的机会。但在主观上也存在一个认识问题——研究中国问题,当然靠中国自己的资料,何必向外国找资料?外国学者还要向我们请教呢?吴相湘在所撰《孙逸仙先生传》一书的“自叙”中有下列一段话:

  国人辄喜说,外国人研究中国文化,不如中国人,其实近年来,欧美有关中国近代、现代历史与人物的研究已超越中国学人之前。因为:(一)外国有许多档案馆、图书馆完全公开,应用方便;(二)外国人有基金会给予研究费,可远赴国外去实地搜集史料并进行访问;(三)外国人根据其本国史实经验以观察;(四)外国学人对史事人物可以毫无忌惮地批评(注:吴相湘:《孙逸仙先生传》,自叙,第6页)。

  封闭式研究,大陆和台湾都存在这种缺点。台湾出版过两部篇幅很大的孙中山传。吴相湘撰写的《孙逸仙先生传》运用了大量外文资料,吸取了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他自称:

  相湘留心孙先生生平言行三十余年。……尤以近二十年来,美国亚洲协会台湾分会四次资助相湘赴美国、英国或日本、韩国或东南亚各国搜集有关孙先生史料。一九五九年,首先在伦敦阅读外交部档案卷中有关‘伦敦蒙难’文件,一九六○年在东京外务省发现美国国会图书馆显微影片目录刊载‘遗失’的一八九七年以后的档案,由是得知孙先生早期革命活动真相,这是所有中外书刊从未记载有如此翔实的(注:吴相湘:《孙逸仙先生传》,自叙,第11-12页)。

  傅启学撰写的《国父孙中山先生传》在这方面非常欠缺,可以说是封闭式研究的结果。

  孙中山在国外生活的时间很长,在国际上的活动频繁。为了争取外援,他接触许多外国人士,特别是上层人物,这样,在国外保存了很多有关孙中山的资料。研究孙中山尤其需要打破封闭式,采取开放式。

  贯彻开放精神,克服封闭式研究的缺陷,大力阅读海外保存的资料,吸取海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融中外孙中山研究成果于一炉,乃是今后孙中山研究应走的道路。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