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对外开放与维护主权

辛亥革命网 2011-06-09 00:00 来源:真理的追求 作者:龚书铎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孙中山从登上近代中国的政治舞台开始,就批评闭关自守,主张顺应世界潮流,实行对外开放。终其一生,都为此而努力。 ,孙中山的对外开放与
 

  常见报刊上载文谈论孙中山关于引进外资、对外开放的思想主张,读来总觉得缺点甚么。为了弄清楚问题,不免要把孙先生的书找来查一查。原来这些文章都只讲了孙中山主张对外开放一面,而省略了他同时一再强调的维护主权一面。这些文章的作者为什么要将这一面略去,不好妄加揣测。但是,在向读者介绍这位伟大历史人物思想的时候,还是应当实事求是,尊重客观历史实际,全面地予以阐述。

  确实,孙中山从登上近代中国的政治舞台开始,就批评闭关自守,主张顺应世界潮流,实行对外开放。终其一生,都为此而努力。

  孙中山在他的著述中一再批评“守旧不变”,“排外自大”,以致不能进步,“不及欧美各国之盛强”。在《孙文学说》中,他集中批判了那种“荒岛孤人”的思想。他说:“中国亦素自尊大,目无他国,习惯自然,遂成为孤立之性。故从来若欲有所改革,其采法惟有本国,其取资亦尽于本国而已,其外则无可取材借助之处也。……而向未知国际互助之益;故不能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中国所不知所不能者,则以为必无由以致之也。虽闭关自守之局为外力所打破者已六、七十年,而思想则犹是闭关时代荒岛孤人之思想”。(《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224页)也就是说,在近代国际形势下,中国要进行改革,要求得富强,就应当实行对外开放,充分吸收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优秀成果,取长补短,才能振兴中华,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对于所以造成中国闭关自守的原因,孙中山进行了严肃的分析。他不同意西方一些人把闭关自守说成是“中国人的本性”,在1904年发表的《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一文中指出:“西方人中有一种普遍的误会,误以为中国人本性上是闭关自守的民族,不愿意与外界的人有所往来,只是在武力压迫之下,才在沿海开放了几个对外贸易的口岸。这种误会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对中国历史缺乏了解。历史可以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从远古直到清朝的建立,中国人一直与邻国保有密切的关系”。(《孙中山选集》,第63页)孙中山认为,造成中国的闭关自守,是清政府“设为种种政令,固闭自封,不令中土文明与世界各邦相接触,遂使神明之裔,日趋僿野,天赋知能,艰于发展”,“坐令吾国吾民遭世界之轻视”。(《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9、10页)因此,他认为要改变这种落后于人的局面,“欲急求发达,则不得不持开放主义”。

  孙中山对外开放的思想主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在政治上,主要是吸取欧美的民权思想和民主共和的国家制度。这是他一生不懈追求的所在,也是不断发展的认识过程。例如,1916年孙中山表示要把美国“最好之民权制度介绍给国民”,但当他看到“全世界中行使直接民权是以瑞士为第一,瑞士民权的发达”已驾乎英、美、法之上时,又把瑞士作为“一个极好的榜样”。俄国十月革命后,他又表示:“法、美共和国皆旧式的,今日惟俄国为新式的。吾人今日当造成一最新式的共和国”。(《孙中山选集》,第507页)可见,孙中山的确是顺应世界潮流,不断探索、借鉴外国先进的政治制度。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