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是褒词还是贬词——从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谈(3)

辛亥革命网 2011-06-09 00:00 来源:求是 作者:龚书铎、吴效马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近年来学术界出现的一种对所谓“近代激进主义”进行反思和批判的言论,却对辛亥革命给予完全否定。本文拟就一些观点加以辨析,以求对辛

  三、正确评价历史上的革命与改良

     值得注意的是,否定辛亥革命的人不仅局限于对辛亥革命的否定,而且对历史上一切革命都加以否定。有的说,现在应该把“改良”作为褒词,“革命”作为贬词,“革命”在中国并不一定是好事情。有的则认为,革命不如改良,凡以大革命形式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国家,如法国和中国,都不能保持一等强国的地位,在转型过程中往往动乱频仍,国无宁日;而凡通过改革转入现代化轨道的国家,如英、日等国,则能保持稳定的发展。按照这种说法,不单是辛亥革命搞糟了,法国革命、美国革命、俄国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等等都搞糟了,只有改良才是好的。这难以令人置信,因为它没有事实根据,是对历史的歪曲。

     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革命是社会变革的动力,在一定的条件下,改良也可以起到某种变革社会的作用。在某一国家的近代化变革中,究竟是采取革命的方式,还是采取改良的方式,完全取决于这个国家历史状况、社会政治经济状况、阶级状况等现实国情。也就是说,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一个国家内部如果必须以革命的方式才能解决问题,而革命的条件又已具备,在这种情况下鼓吹改良以抵制、反对革命,就应受到贬斥。反之,如果不需要以革命的方式来解决,且又不具备革命的条件,却硬要采取革命的方式,也是不可取的。

     革命和改良,既有互相矛盾的一面,又有互相依存、补充的一面。被称赞通过改良转入现代化轨道的日本和英国,其实都不是单纯靠改良的方式转入现代化轨道的。日本的明治维新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来实现资本主义化,但又是以幕府末期的武装倒幕和明治初年天皇与幕府军之间的“戊辰战争”的胜利为前提和基础的。英国在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过程中,确实由于对君主制和地主贵族的妥协而带有较大程度的改良色彩。然而,没有17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要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是不可能的。

     对革命、改良的得失,必须作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完全抹煞革命,一味颂扬改良,无疑是错误的。稍具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通过革命方式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国家,并不是注定都要“动乱频仍,国无宁日”。例如,美国可谓当今世界“头号强国”,而它恰恰是通过1775—1783年的北美独立战争这场资产阶级革命而赢得民族独立和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的。法国在当代虽非世界“头号强国”,却也属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它的资产阶级革命是比较彻底的。至于那些被说成是通过改良而走上现代化轨道的国家(实际上并非如此),也末能始终“保持一种较为稳定的发展”。即如英国,它在近代史上曾经是世界头号强国,号称“海上霸王”,但后来却逐渐衰落,失去称霸世界的地位。

     对于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也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在中国近代史上,无论是戊戌维新运动,还是辛亥革命时期的立宪运动,对社会的发展都曾不同程度起过积极推进作用。但是,无论是戊戌维新运动的维新派,还是辛亥革命时期的立宪派,以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些主张“中间路线”的人士,都曾尝试过以改良的方式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均以失败而告终。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承续辛亥革命没有完成的任务,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才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现代化道路上阔步前进。这是铁的事实,任何人也抹煞不了的。

     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新版第1卷第456页)列宁说:“革命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盛大节日。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社会制度的积极创造者的身分出现。在这样的时期,人民能够作出从市侩的渐进主义的狭小尺度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奇迹。”(《列宁选集》新版第1卷第616页)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对真正意义上的革命的恰切评价,特别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革命更是这样。不管有人如何否定革命,诅咒革命,我们永远是历史上革命传统的当然继承者。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