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国人走向世界的一次盛举(6)
辛亥革命网 2011-06-09 00:00 来源:北京大学学报 作者:王晓秋 查看:
游历使们对日本和欧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政制度、经济管理、工矿企业、铁路航运、财政贸易、海陆军制、学校教育、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考察和介绍。如顾厚焜的《日本新政考》着重介绍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制度和改革措施,下分洋务、财用、陆军、海军、考工、治法等部分。这些调查考察报告对中国的改革和近代化建设都很有参考借鉴价值。
游历使们为撰写这些调查研究外国的著述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们经常是在游历旅途中进行写作,“以行路之岁月倍于闭户著书,汽船才泊,笔不得停,一纸未终,火车复上”。[8](《游历日本图经》卷30)而且是在异国他乡,还要克服语言不通、风俗不同、资料难寻等种种困难。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顽强的毅力,才能坚持下去。如傅云龙自述:“每至墨枯笔秃,力难可支,辄自责曰‘期近矣’,自是四鼓辄起伏案。”[8](《游历日本图经余记》)为此他常常工作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废寝忘食。以至驻日公使黎庶昌盛赞“勤亦至矣!”并感叹道:“推是以治天下事,则亦何适而不办哉?”[8](《游历日本图经》卷末题识)
游历使回国后,各有调查考察报告与“剳记及翻译编选之册”上交,总理衙门大臣审阅后,于光绪十六年六月十日(1890年7月26日)向皇帝上奏拟请对游历使分别给奖,其中特别表扬“傅云龙所著游历日本等国图经86卷,纂述较多,徵引尚博,实属留心蒐辑,坚忍耐劳。缪祐孙、刘启彤亦能探访精详,有裨时务”[5]。一些大臣与士大夫们也对傅云龙等的著述加以赞赏。如翁同龢在日记中记载傅云龙“从日本游历归,所著书甚多”,又称赞“此人笔下极好”。[10](P2326、2651)
结论
1887年清政府通过考试选拔了12名素质较好的中青年官员,分五组派赴欧亚、南北美洲二十余国游历考察,时间长达两年,各组旅程几乎均在十万里以上。游历使们在各国除了开展外交与文化交流活动外,着重进行调查研究,编写了几十种外国调查研究著述和资料。他们的活动和著作对于近代中国人认识世界、走向世界和学习西方、借鉴外国,推动中国的改革、近代化和对外研究,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是清政府对1887年派遣游历使的动机和目标立意不高,仅以考察外情为主,缺乏借他山之石推动中国改革与近代化的明确意图,也没有以此培养锻炼外交人才的长远目标。因此,此举对中国政治外交的影响不大,游历使回国后也很少被重用从事外交工作,发挥作用。著述最多的傅云龙和刘启彤也不过加赏二品衔以道员分派北洋,后来被李鸿章任命为北洋机器局会办和海防支应局会办。而其他人大多只是赏加四品衔,遇缺先补为知府、同知等职。以至1887年游历使们的这次走向世界的事迹及其调查研究的成果竟然在近代史上默默无闻鲜为人知。总之,1887年清政府派遣海外游历使的历史事实和经验教训,是值得我们加以深入研究和认真总结的。
【参考文献】
[1] 文庆.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39[M].北京:故宫博物院,1929.
[2] 清实录.德宗景皇帝实录:卷236[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7.
[3] 王彦威.清季外交史料:卷71[M].北京:清季外交史料编纂处印,1932.
[4] 曾纪泽日记:下册[M].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
[5] 申报[N].上海:1887-10-28,1887-11-10,1890-08-14.
[6] 李慈铭.越缦堂日记[M].浙江会稽李氏影印手写本,1920.
[7]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朝硃批奏折[M].北京:中华书局,1996.
[8] 傅云龙.实学丛书[M].浙江德清傅氏刊本,1889-1895.
[9] 洪勋.游历闻见总略、游历意大利闻见录[A].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再补编[M].南清河王氏刊本,1894.
[10] 翁同龢日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