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梁启超(3)

辛亥革命网 2011-06-10 00:00 来源:天津师大学报:社科版 作者:李喜所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孙中山与梁启超地道的同乡;孙中西文化兼通,具有广博的最新文化知识,梁则中学、西学皆有造诣,是近代思想学术界的一代宗师;孙梁处于

  其一云:

  “兄果知其人诚实,可请于明日午后五时来见可也。”

  其二云,“弟病气已消,今日已出外游行,以吸清气而抒体魄。某君前日来见时,弟已应言尽言,倘能如弟言去办,则于中国前途大有补益也。余则非弟力所能及,似可毋容再见。”(《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186页。)

  从当时的客观情况和信的内容来分析,这里的“其人”、“某君”当指梁启超无疑。《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中录有梁启超这时给孙中山的两封信,同样反映了孙梁之间的交往。一为:

  “捧读来示,欣悉一切。弟自问前者狭隘之见,不免有之,若盈满则未有也。

  至于办事宗旨,弟数年来,至今未尝稍变,惟务求国之独立而已。若其方略,则随时变通。但可以救我国民者,则倾心助之,初无成心也。与君虽相见数次,究未能各倾肺腑。今约会晤,甚善甚善。惟弟现寓狭隘,室中前后左右皆学生,不便畅谈。若枉驾,祈于下礼拜三日下午三点钟到上野精养轩小酌叙谭为盼。”

  二是:

  “前日承惠书,弟已入东京,昨日八点始复来滨。知足下又枉驾报馆,失迎为罪。又承今日畅馔,本当趋陪,惟今日六点钟有他友之约,三日前已应允之,不能不往。尊席只能恭辞,望见谅为盼。下午三点钟欲造尊寓,谈近日之事,望足下在寓少待,能并约杨君衢云同谈尤妙”(《梁启超年谱长编》第181-182页)。

  孙梁这种书信往来,不仅使他们之间的合作出现了可能,而且使革命派和维新派之间的关系日趋融洽。正在步入革命队伍的唐才常、毕永年等时常拜会孙中山,请教救国方略,孙中山亦极诚恳地表示:“倘康有为能皈依革命真理,废弃保皇成见,不独两党可以联合救国,我更可以使各同志为首领”(冯自由:《革命逸史》,中华书局1981年版,初集,第74页。)。这时,唐才常等人正在发动自立军起义,孙中山亦表示支持。“当时自立会一面接受康梁领导,一面又遥戴中山先生,称之为‘极峰’,均系通过容闳进行联络”(《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第1册,第44页。)。唐才常、林圭等人由东京返国举事时,梁启超在芝红叶馆设宴饯行,孙中山、陈少白等革命党人也出席,“各举杯庆祝前途胜利,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之概”。林于行前,亲诣中山请益,中山为之介绍于汉口俄国某商行买办兴中会员容星桥。其后林在汉口“大得容助”(《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第1册,第66-67页。)。这种相互支持的情况,连清廷亦有所闻。杨崇伊在密上慈禧太后的奏折中称:“康梁避迹,必依孙文,此人不除,中华无安枕之日”(《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第481页。)。亲身经历当时境况的冯自由曾有一段较客观的描述:

  “己亥夏秋间,梁启超因与中山往还日密,渐赞成革命。其同学韩文举、欧榘甲、张智若、梁子刚等,主张尤形激烈。于是有孙、康两派合并之计划。拟推中山为会长,而梁副之。梁诘中山曰:‘如此则将置康先生于何地?’中山曰:‘弟子为会长,为之师者,其地位岂不更尊。’梁悦服。是年梁至香港,尝访陈少白,殷殷谈两党合办事。并推及徐勤起草联合章程。独徐勤、麦孟华暗中反对甚力,移书康有为告变。谓卓如渐入中山圈套,非速设法解救不可。时康在新加坡,得书大怒。立派叶觉迈携款赴日,勒令梁即往檀岛办理保皇会事务,不许稽延。梁不得已,遵命赴檀。濒行约中山共商国事,矢言合作到底,至死不渝。以檀岛为兴中会发源地,力托中山为介绍同志。中山坦然不疑,乃作书为介绍于其兄德彰及诸友。”(《湖南历史资料》1958年,第2期。)

  由此可以断定,孙中山和梁启超确曾有过较为真诚的合作。但这种合作是不稳固的,时常存有断裂的阴影。当1903年到来的时候,就彻底失败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