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界与晚清上海农村(3)

辛亥革命网 2011-06-13 00:00 来源:学术月刊 作者:戴鞍钢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近代上海租界,中外学术界已有的研究,大多侧重论述其与上海城市发展演变历程的联系,较少涉及与农村关系的考察,本文拟作补充。 ,租界与

     外资船舶修造业的发展,带动了中国民族资本船舶修造厂的设立。最早的是发昌机器厂。继起者有1875年的建昌铜铁机器厂、1880年的远昌机器厂、1881年的合昌机器厂、1882年的永昌机器厂、1885年的广德昌机器造船厂和通裕铁厂等。它们多数设在虹口,限于资金和技术,业务大多依附于外资船厂,承揽一些零星加工业务,“实际上仅是外商船厂的辅助工场”(注: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上海民族机器工业》,中华书局1966年版,第84、39页。)。

     早在19世纪50年代,为扩大进出口贸易和在华活动范围,欧美商人就以上海租界为基地,将轮船运输业的触角伸向四周的内河水道,“置造小火轮船装运银两前赴内地,采办丝斤并各项货物回沪”。1865年2月,结束国内战事后的清政府宣布不准外轮驶入通商口岸以外的内河。在沪外国商人反应激烈,联名要求各国驻华使节出面干预。清政府对外国轮船深入内河深为顾忌,担心“若一处准行,处处皆援例而起,夺目前商船之生业,驰日后军国之防闲,关系利害极重。是以屡议未允,即再续请,仍不便行”(注:聂宝璋:《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l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50、352、367页。)。时至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在规定增辟沙市、苏州、杭州通商口岸的同时,准许外国船只“从上海驶进吴淞口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1898年颁布的《内港行船章程》,又将范围扩大到各通商省份的内河水道(注: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616、786页。)。自此,以租界为主要基地的中外船舶修造业和轮船航运业,活动天地大为扩展。与远洋、近海货轮相比,内河小吨位轮船的制造周期、技术要求,同中国民族资本船舶修造业的经营能力较相适应;另一方面,自清政府开禁,内河小轮业发展很快,市场需求大,“因此机器厂制造小火轮盛行一时”。较出名的,“在苏州老港内有公茂、史桓茂、大昌、广德昌等几家;在虹口有恒昌祥、广德兴等几家;在杨树浦有公兴;在南市有求新、兴发荣等几家。专门协作制造船木壳的有协顺昌、施广福、财理等数家”。其中有的还同时经营内河轮运业。设在新闸的公茂机器厂,“在1895-1913年间业务大为扩展,制造了不少小火轮,自设老公茂航运局,经营上海、无锡、苏州洞庭山、常熟等地的客货运输业务”。行业史料载,“公茂的小火轮制造业务是随着它的航运事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因为老公茂航运局的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公茂船厂的经济周转,使小火轮制造能加速进行,而小火轮制造又回过头来加强航运事业中的力量,因此公茂船厂的发展比别家同业为快,在1913年以前公茂船厂共为老公茂轮船局造过二十只左右小火轮及拖船”(注:《上海民族机器工业》,第128、130页。)。

     中外船舶修造业和内河轮运业的发展,不仅招募了众多的劳动力(注:以祥生船厂为例,1879年雇佣工人约1400名,至1894年增至约2200人。详见《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第1175、1224页。),也使租界与周围农村的经济联系大为增强(注:上海地区的公路运输起步较晚。1919年兴筑的军工路,是上海第一条近郊公路。详见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第8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1页。)。从上海始发的内河小火轮激增,一些固定航班相继开设。以地处上海远郊的青浦县为例,“曩时,唯航船、划船、班船为交通工具。光绪之季,内河盛行小轮,渐次及于邑境。二十一年,首由上海立兴公司试行,自新闸起,溯吴淞江入大盈浦,经城濠而西达珠街阁镇,邑商继之。未几,立兴停驶,上海内河招商轮船局接踵而起。三十三年,邑人沈锡麒集股倡办裕青公司,自置小轮,逐日开驶,并于北关外建筑码头。凡经过各镇市,均有码头停泊。未逾年,与招商局约,按单、双日各驶一艘,至今(时为1934年——引者)无改,名曰申阁班”(注:民国《青浦县续志》卷五,“山川”、“船舶”。)。除崇明岛因悬处长江口,情况稍特殊外,上海地区其他同处江南水网地带的各县,当时的内河航运交通状况与青浦相似,近郊各县甚至更为便捷(注:详可参阅戴鞍钢、黄苇主编:《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交通运输》,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出版。)。

     以租界为主体的上海近代工商业、交通运输业等城市经济的发展,在给周围农村提供诸多新的谋生途径的同时,也对当地的社会生活带来很大冲击。很多人不再安于厮守土地,而是将眼光投向大上海,向往并投入不断发展的城市经济生活。上海县法华乡,“光绪中叶以后,开拓市场,机厂林立,丁男妇女赴厂做工。男工另有种花园、筑马路、做小工、推小车。女工另有做花边、结发网、粘纸锭、帮忙工,生计日多,而专事耕织者日见其少”。宝山县彭浦里,原先“农家最穷苦而安分,终岁勤动,竟无休日,若无产者受值佣工,不少偷懒。妇女亦事耕耘,暇则纺织,犹存勤俭之遗风焉。然自租界北辟,男以鬻贩营生而奢华渐启,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在地处远郊的青浦县农村,亦有“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甚有弃家者,此又昔之所未见者也”(注:民国《法华乡志》卷二,“风俗”;宣统《彭浦里志》卷一,“风俗”;葛冲:《青浦乡土志》,“风俗”。)。众多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既扩大了商品消费者的队伍,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给城市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些人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风貌也有明显改观,在毗邻港区和工厂区的农村,“村民衣着和一般外表有了显著改善,这些村民在走向进步的历程中,已从贫困和不足的状态逐渐改变为中等程度的舒适和富裕状态,特别是妇女和少女更是如此。随便哪个下午,都可以看到从闸北或杨树浦路各厂家走出愉快和看来满足的人群,他们当中大部分人的情况能得到改善,同大型地方工业的建立有关”(注:《海关报告》(1892-1901)》,徐雪筠等:《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882-1931年):〈海关十年报告〉译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第45页。)。剔除其中夸饰的成分,这段描述还是反映了一些实际情况。据统计,1894年上海机器缫丝业工人9600名,1910年为32685名;从1895年到1913年间,上海缫丝工人约占全国缫丝工人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注:徐新吾等:《中国近代缫丝工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77、578页。)。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