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孙中山研究(2)
辛亥革命网 2011-06-13 00:00 来源:学术月刊 作者:尚明轩 查看:
到第二阶段,随着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与此后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孙中山为国父活动的推动,孙中山研究走上快速的发展。在这一阶段中,主要显示出三个特点:其一,除有更多的个人写书外,一些机关团体和官员也加入这一行列,从民修书发展到官修书。如中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于1941年编写了《孙中山先生年谱》,教育部教科用书编委会于1941年编写了《三民主义问题》等。这些官修著作编写内容一般,质量不如民修著作。此外,还先后创办一些有关孙中山的学术刊物,如孙科于1934年创办《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用很厚篇幅刊登研究孙中山的文章;陈布雷于1940年创办《三民主义半月刊》(1942-1948年间由杨玉清接任主编),刊载李宗黄、邓慕韩、冯自由、邹鲁、戴季陶、梁寒操、张其昀、张继、钱穆、朱学范、钱端升、贺麟、谭平山等人许多论文,其中有不少是与孙中山研究相关的论著,都直接、间接地对孙中山进行了研究。其二,在征集、整理和出版孙中山著述的文献资料方面,取得了颇大的成绩。在先后出版的近200种有重要文献价值的孙中山全集、文集和选集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吴拯寰的《孙中山全集》四册(三民公司1929年出版)、胡汉民的《总理全集》五册(上海民智书局1930年出版)和黄季陆的《总理全集》三卷(成都近芬书屋1944年出版)等。这一工作为研究孙中山思想和革命活动提供了依据,奠定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其三,研究领域的明显拓展,各种形式的孙中山研究著作纷纷印行,较前一阶段有大幅度的增长,并陆续呈现出若干较有分量、具有学术价值的巨幅专著。诸如罗香林的《国父之大学时代》(重庆独立出版社1945年出版)、陈安仁的《孙先生之思想及其主义》(广州中山大学1927年出版)、许师慎编著的《国父〈革命缘起〉详注》(正中书局1947年出版)和美国人林百克(Paul Linebarger)著、徐植仁译的《孙逸仙传记》(上海三民公司1927年出版)等书,均有重要参考价值,为当时以至今日历史学者所重视。这些研究成果表明,孙中山研究已有了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课题研究体系。后来,由于南京国民政府的哀败,孙中山的研究和出版日趋于寥落。
在民国时期为数达千余种的众多论著中,参差不齐,其中写得比较认真,内容较为充实,具有较多参考价值者,简述若干种如次:
(1)林百克的《孙逸仙传记》是较好的著作之一。全书把孙中山历史分为10个部分,共34节。作者曾追随孙中山左右多年,他为撰写该书还和孙中山在上海等地“同居一室”,共同“费了许多日子搜集资料”(注:[美]林百克:《〈孙逸仙传记〉序》,载《孙逸仙传记》,上海三民公司1926年版,第2-3页。)。由于得到孙中山及其家属和其他革命党人的帮助,使用大量的口碑资料,引述许多“中山先生口述的童年时代的故事和所经过的重大政治事件”(注:[美]林百克:《〈孙逸仙传记〉序》,载《孙逸仙传记》,上海三民公司1926年版,第2-3页。),尤其是对孙中山少年时代的生活和家庭情况叙述颇详,很有价值;并且文字生动,描写细腻,引人入胜。特别是对孙中山联俄、容共一事,议论亦尚平允。所以,该书1926年出版后曾不断再版。它的最大缺点是,在分析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时,往往荒谬地归之于宗教神学的启示,力图把孙中山塑造成一个天生的革命家,充满唯心史观。
(2)罗香林著的《国父之大学时代》,以博引繁征,资料搜罗丰富取胜。书中使用了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读书时的许多原始资料,如西医书院学生注册簿、学生成绩簿,同法医学、公共卫生学、妇产学、外科学、医学等门考试成绩单与第一学年各科分数表,以及当时香港《德臣西报》、《南华邮报》等的报道,并经过认真地排比、考证。它写得相当扎实,对研究孙中山的早期活动、医术和反清革命思想,有着重要参考价值。但该书在某些史事的叙述上,如对孙中山的学位说法不一等,不够缜密;某些问题如对孙中山入香港西医书院的时间及修业年限等,论证失当;并存在有像当时其他孙中山著作一样的无限拔高孙中山思想的通病。
(3)高良佐所著《孙中山先生传》,注重整体,叙事比较确切扼要,剪裁适当,条理明晰。作者不专宥于局部的材料,广事搜集中外大量的资料,并经过认真考订,在完成孙中山世系、兴中会等专题研究后成书,基础较为深厚。不足之处是,引用资料多未加标注,难以稽考;下限写至1912年,未能续完全书。
(4)胡去非编的《总理事略》(南京中央文化教育馆1937年出版)和许师慎编著的《国父〈革命缘起〉详注》,也写得比较严谨。作者长期致力于史事的考订,用力颇勤。它们的特点,都是以孙中山《建国方略》中的《有志竟成》(即《革命缘起》)一书为纲,以史事为纬编织成书。这两本书,是民国时期我国史学者写孙中山传时共同奉行的注经式传记写法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