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玠:政治学眼光检视辛亥革命意义(3)
辛亥革命网 2011-06-30 00:00 来源:中评社 作者:熊玠 查看:
(3)洪杨之乱既平,清廷庆幸由于它尊儒拥孔才得苟延残息;所以从此决定更加坚持尊儒不变。认为唯有如此,方能继续得到汉人精英之拥戴与忠心。才能确保满清的江山。此所以清廷坚持不变之真蒂;更误认坚持旧礼教与旧制度就是尊儒。鉴诸此,各地凡有小规模西化自强之努力,譬如汉冶萍炼钢与江南造船业等,均是地方汉族官员(如张之洞、李鸿章等)在自己辖区内所施行的创举。然而西方国家船坚炮厉,一再向中国进逼掠夺,毫无止境。等到清廷非变不可时,又误信是儒家思想不利革新,乃于1906废除科举。这更助长了革命党人的阵营。
辛亥革命成功之要素
由政治学眼光来分析,辛亥革命有几项要素,包括(1)革命领导精英;(2)革命之号召(驱除鞑虏、复兴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3)革命运动的组织(兴中会、同盟会、革命党、文学社、与共进会);(4)革命战略(发动城市进攻、再加暗杀);(5)巧合与机遇(譬如慈禧与光绪同于1908年去世)。我们以下对第(1)与第(5)略加申述。
反清革命自初期以来之参预者与领导精英,很多均受过西方熏陶(譬如孙中山即是受的西医外科教育)。中国传统的士大夫阶层,总数不过占全国人口2.14%(相较于日本协助明治维新的“武士”精英占全国6%)。本来人数就不多。但因碍于科举的约束,很多知识分子最初对革命的号召,多裹足不前。但科举制度在1906年取消以后,原来兢兢业业的学子,发觉他们十年寒窗的辛劳与梦想顿时破灭。一夜之间,很多义无反顾地参加了革命阵营。所以在五年后的1911(辛亥年)革命党人第十次之役,能够一举而拿下武昌,恐怕与这些生力军之参加,不无道理。
1911年7月在川、汉、粤各地因“铁路国有”纠纷,而发生清廷为“保路”出兵而有“格杀勿论”事件。引起绝望之商人倒向革命党人。再加帮会之协助。清廷所练新军,本是最有现代训练也是最富现代头脑的人员。经文学社之蒋祤武等联络与策动,已产生很多不满分子深藏其中。是年秋在同盟会推动下,文学社和共进会在武昌设立起义总部,准备发动新军起义。由于计划泄露,起义机关被清军破获。形势危急。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营熊秉坤率部首先起义。各营奋起,攻陷总督衙门,占领武昌。鄂督与新军统制及文武大小各吏,皆吓破胆而仓促弃城逃遁。武昌遂为革命军所有;继陷汉阳、汉口。革命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新军协统黎元洪为中华民国军政府革命军鄂军都督。并发表宣言,号召各省起义。各省相继响应。形成席卷中国的辛亥革命。
清廷腐败与拒变在辛亥革命以后造成的流弊
尽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更终止了帝制,但清末遗风对后世的某些不良影响,吾人不可不知。
(甲)洪杨之乱后,清廷元气大伤,国库空虚。不得已而有“捐官”(卖官)之举。一时在科举功名之外另有“捐生”(美其名曰“监生”)之列。以后在民国以来不同政府均偶而发生类似卖官之陋习。别的不说,就是在陈水扁任期内,军队将领居然可以买官晋级。丑闻因监察院彻查爆光时,发现在他任期八年中有732名军官晋升。
(乙)洪杨之乱由于曾、李、左诸人均靠统领子弟兵方能将之平息,从此开了民初军队私有制之始(已如上述)。再加袁世凯北洋体系传统与势力,在清廷推翻以后而正式政府未能确实建立之前,遂有军阀割据(以及搞派系与小圈圈)局面,达20余年。纵使在北伐成功而南京政府(国民党)成立以后,历经抗战、胜利、复员以至国共内战期间,各地军阀势力(以及派系)仍未有彻底消除。
(丙)由于洪杨之乱后,清廷以为只要尊儒拥孔即可得到汉人臣子与全国汉人中坚之拥戴,更误以为墨守成规、坚持旧礼教就是尊儒(也已如上述),无形在民间制造了一个假象。一般人(尤以某些喝了洋水的知识分子)误以为是儒家思想拒绝改变,并因此断定儒家误国。故乃有人在满清推翻后奋臂高呼“打倒孔家店”、“线装书扔茅坑”,一时也得到相当的回响。因此孔子沾污垢面近80年,在中国大陆直至改革开放以后方稍有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