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老丁

辛亥革命网 2011-05-16 00:00 来源:《同舟共进》 作者:杨天石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老丁(丁守和,1926~2008)走了。我一直不愿承认这一事实。,忆老丁,

  老丁(丁守和,1926~2008)走了。我一直不愿承认这一事实。

  自打退休以后,每逢星期二,有事无事,老丁总要到我的办公室来坐坐,聊几句。有段时期,不见老丁的身影了。怎么回事?打电话到他家里,没人接。我问耿云志兄。云志说,他耳朵不好,可能听不见。他不会到哪里去的。听了云志的话,我也就释然了。因为忙,没有想到要立即去老丁家看看。然而突然有一天,得到消息:老丁走了,得的病是心肌梗塞。这怎么可能呢?老丁一向身体不错,没什么毛病,依我的估计,他是会活过九十的。然而他却突然走了。我竟然没能见他最后一面。

  【被康生定为“利用历史反党”】

  我知道老丁,还是在上世纪60年代。那时我在北师大附中教书,业余做点研究,偶然在图书馆中见到老丁与人合著的《从五四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书,翻读之下,深为该书引用资料的丰富和论述的深入、精辟所折服。那一段,我正在研究清末、民初的文学团体南社,需要了解“五四”前后的社会思潮和文学思潮。老丁的书给我打开了一扇宽大的窗,成为我瞭望那个时代的最好读物。但不久,书架上再也见不到这本书了。向图书馆管理员打听,说是有问题,收起来了。什么问题?我感觉不到有什么问题呀。我照样向管理员商借,照样阅读、学习,仍然看不出有什么问题。直到我调进近代史研究所之后,和老丁熟起来,我问老丁,老丁说,那是因为书中肯定了陈独秀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贡献,康生说这是利用历史反党,因此就遭殃了。不仅所里斗,还被揪到人民出版社去斗,并且还被造反派打了耳光。老丁愤怒了,立即抗议:为什么打人?!

  当然,“文革”之后,老丁平反了,这本书也平反了。老丁的书,还原历史,忠于历史,不因那时陈独秀头上还戴着的种种帽子就不写或少写他,这是学者的诚实、历史学家的诚实,历史学需要的就是这种不唯上、不媚时的诚实精神。

  老丁这本书是在《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的基础上写作的。为了写作《介绍》,老丁和他的合作者在全国广泛访求资料,能借的借,能抄的抄。1980年代,我到马列主义编译局看书,或者在近代史研究所特藏室看书,常常会发现许多抄本杂志,那都是老丁写作《介绍》一书时留下的。翻着那一页页发黄、发脆的纸,看着那一个个已经墨迹变淡的字,我具体而微地感受到了老丁和他的合作者们的艰辛。我原没有购买这本书,等我想买的时候就买不到了,向老丁要,老丁说,他自己手头也只剩下一本了,似乎有点舍不得。不过,过了两天,老丁还是把书送给了我。这本书,老丁用黄色牛皮纸包了书皮,可见其珍爱。至今,这本书还在我的书架上,书皮自然旧了,有水湮的痕迹,但我不忍舍弃,那是老丁的遗迹呀!

  老丁出身贫苦,没上过几年学。据老丁对我说,他只读到高小,当过木匠。1946年参加八路军,次年入党,完全靠刻苦的自学成长起来。建国后,他在马列主义编译局当办公室副主任,又是靠着自学走进了科学研究的行列,担任研究室主任。1959年,全国“反右倾”,编译局有位同事被认为右倾,老丁出面说了几句话,结果这位同事无事,老丁却被视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下放安徽,回京后又被迫离开编译局。据老丁说,他因为文化学历低,很多单位都不要,最后还是被黎澍看中,才调进了近代史研究所。1980年评职称,黎澍同志为老丁写了热情洋溢的推荐信,记得其中有一句话是:“在五四运动研究领域,丁守和同志堪称专家。”

  确实,在研究五四运动的学者中,像老丁这样深入、这样成绩卓著者并不多。老丁的记忆力,很多地方不能算好,甚至可以说很糟糕。广东的一家出版社给他寄稿费,他不记得是多少,也不记得存在哪家银行了。他向我问计。我建议他回忆和自己有关系的银行,一家家去问,于是就由夫人陪着他,问了许多家银行,果真找到了,但数字和老丁所说差很多。夫人打电话和出版社联系,证明老丁的记忆完全错误。但是,老丁对学术资料的记忆力却惊人的好。直到晚年,老丁还能大段大段背诵五四时期期刊中的原文,听得我目瞪口呆,自愧不如。老丁不仅资料熟悉,而且身体力行,坚持五四的科学与民主精神。对于社会中的反民主现象,他深恶痛绝。有个别大人物,老丁不喜欢,他虽被邀请,但就是不去参加相关会议。据说另有学者参加了会议,得风气之先,及时写了“转向”文章,于是受到赏识,风光了好长一阵子,但老丁毫不后悔。

  有段时期,有部戏曲影片中的两句话很流行:“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老丁对这两句话持批判态度,认为它体现的还是“为民做主”的“官本位”思想,不是“民做主”的彻底的民主主义。有一年,有关机构将五四精神的核心定为“爱国主义”,老丁不同意,认为太笼统。他说:抽掉了民主与科学,哪有什么五四精神!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定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老丁认为应该加上“民主的”三个字,并且要放在最前面。他说,当年张闻天就是这样表述的。老丁很较真,说要给有关单位写信,还要亲自找主管的某副院长讨论。我劝他算了,到此为止,可以写文章说明自己的观点,至于写信,找领导,没什么用。还有一段时期,理论界讨论“优越意识”和“忧患意识”。老丁对我说:“优越意识”使人自满,“忧患意识”使人自强。过去,我们吃“优越意识”的亏太多了,还是应该多讲“忧患意识”。

  召开学术会议,邀请学者,老丁也是认学问不认关系,更不管领导是否喜欢。谁有学问,谁坚持五四精神,他就邀请谁。李慎之,老丁是每会必请的。老丁出版《五四图史》,在《光明日报》开座谈会,许多名家特意赶来。龚育之身体不好,心脏、肾脏都有毛病,但也来了。我想,这大概都是为了坚持五四精神吧。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