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老丁(2)
辛亥革命网 2011-05-16 00:00 来源:《同舟共进》 作者:杨天石 查看:
【著作丰富源于勤奋和才华】
老丁以研究“五四”起家,但他很注意不断扩大研究领域,精进不已。《五四时期期刊介绍》广受学界欢迎。1980年代,他又发起编辑《辛亥时期期刊介绍》。这是项大工程。老丁广约学人投入这一工作。哪位专家适合写哪本杂志,他就请哪位专家写;哪个地方有哪本杂志,他就请那个地方的学者写。著名的专家学者,如胡绳武、金冲及都被他请到了。没过几年,厚厚5大本《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就呈献给学界了。后来,老丁又组织班子,写作《抗日战争时期期刊介绍》。我知道这一时期的期刊多如牛毛,因此泼他的凉水,但他坚定不移,继续组织人马。不知道这个项目现在进行到何种程度了?
老丁没有正规学历,因此不是所有的学者都看得起他。有学者就说,丁守和是文化史室主任,但最没有文化。因此,尽管他在国内外鼎鼎大名,但他始终不是博士生导师,老丁为此内心不是很平衡。有一次,他故意在所内某层楼道里高声甩下一句话:“怎么好事儿都是你们占了?”他文章写得快,书也写得快。有段时期,他决定为瞿秋白写本书,很快,一本有关瞿秋白思想的专著就出版了。他研究近代思潮的时间不是很长,但很快,一本五十余万字的《中国近代思潮论》就送到我手上了。老丁的事情多,他当过《历史研究》编辑部主任,后来又当《近代史研究》主编,外面找他的人多,事也多。他又不会用电脑。我真不知道,他那么多作品是怎样写出来的。我想,这只有两个原因,一是勤奋,一是才华。老丁虽然写得快,但写作态度很严肃,决不粗制滥造。有一年,在《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出版后,他决定要写一本《辛亥革命时期思想研究》。为此,他曾邀南方一位学者合作,但这本书始终没有出版。我向他打听,他说“质量不行”。
【最没有架子的大学者】
我调到近代史研究所之后,很快就和老丁熟悉起来。大概是1980年,所里评职称,老丁觉得我和云志都符合副研究员的条件,但我们都没有得到研究室主任的提名。那时候,个人是不能主动申请的。老丁为我们不平,主动表示对我们的支持,在评委会上为我们说话,惹得室主任很不高兴,批评说“是我:了解杨天石,还是丁守和了解杨天石?”
老丁是大学者,但宽厚随和,乐于助人。我常说,老丁是近代史研究所最没有架子的研究员。召开“近代东西方文化”讨论会,开幕式已过,有些学者还要求参加,我当时是秘书长,要考虑经费、房间等具体问题,所以一般都谢绝,但找到老丁,他一般都同意。有时候,我有些话伤了老丁,但老丁不以为意,待我如故。有一次,某出版社找人写《康有为思想评传》,向我咨询丁守和是否合适。我觉得应该对出版社负责,对咨询者负责,便回答说,康有为的著作涉及中国古代经学的许多问题,老丁也许不是最合适的人选。过些日子,老丁不知从什么地方听到消息,面有愠色地向我提出质问。我大笑起来,对老丁说:“人各有所长。假如我说丁守和不会写文章,这是我的过错;但是,假如我说老丁不会跳高,他跳高不行,这样说有什么错吗?”老丁一听,也笑了起来。
老丁大大咧咧,生活俭朴,除了抽烟,没别的嗜好。到近代史所来,常骑一辆破自行车。后来国家对离休干部有优待,他就坐公共汽车上班。除了每月留几十块零用钱外,其他工资、稿费等等,统统上缴夫人。有时家中无人做饭,老丁就自己动手做疙瘩汤。我曾随副部级干部出过差,约略知道副部级能享受什么样的待遇。有时和老丁开玩笑,就说:“老丁是老革命。这一辈子的最大缺憾可能就是没有评上副部级。”老丁总是向我笑笑,丝毫不觉得有什么缺憾。
近年来,我发现老丁明显地衰老了,头发几乎全白,记忆力明显减退,常常将事情记错、记乱。往往这个星期来,讲这几句话;下个星期来,还是讲这几句话。他一再对我说,除了再编一两本文集外,还要写一本回忆录《江海的碰撞》。每逢这种场合,我都劝他健康第一,先保养身体要紧。本所的罗尔纲先生活到97岁,我就劝老丁,争取活过罗尔纲。有时,我甚至不得不狠心打击他的情绪:“老丁,多出一本书,少出一本书,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还是争取多活几年吧!”老丁并不反驳,下次来还是说:要写一本回忆录,《江海的碰撞》。
他这本《江海的碰撞》终于没有写成。读书界失去了一本好书,我失去了一位好友、长兄、知音。这些天,我为一些理论问题困扰,想找个人聊聊,然而,“四顾茫茫欲语谁”,老丁已经走了。
(作者杨天石 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本刊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