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歧的解读:纪念中的“辛亥革命”(1912年~(5)

辛亥革命网 2011-05-17 00:00 来源:湖北社会科学 2009年第1期 作者:何广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一词诞生于民国成立多年以后,此后其结构形式稳定,但其内涵则不断流变,在该词所包括的事件主要过程、施动者、时间范围、

  四、结语

  辛亥革命一词诞生于民国成立多年以后,自其创造以来,其结构形式一直未发生变化,并且稳定沿用至今,周年纪念之际,该词还会有极高的使用率。但它的内涵却一直在发生变化,该词词义涉及的主要过程、事件的施动者、时间范围、性质、结果等方面含义因时而异,或扩展或缩小,未能达成共识,其词义边界较为模糊。凡此种种,使得民国时期辛亥革命一词,内涵极为丰富,极具思想张力。

  辛亥革命因为释读空间巨大,一方面在纪念场合中被解说者做因应时代的解释;另一方面,因为该词所涉及的历史、政治内涵,也为民国时期各种政治力量所瞩目,对其解释遂远远超越语言学文字解释的范畴。他们都对该词进行了各为己用的解读,词义解释的背后潜藏着政治争斗,对其解读也就演变成党争、政争的话语交锋。

  辛亥革命尽管解读分歧,难以准确界说,并非毫无意义。恰恰相反,透过对这一名词的解读,梳理其词义的变迁,不但可以捕捉民国时期思想文化变迁的轨迹,反映历史文化传承的过程,而且还从一个侧面透视出民国年间政治力量消长和政治交锋的复杂历史图景。如今我们对辛亥革命词义的解读,既不要以古限今,也不要以今律古,保持其解读的开放性,或许同样能给后人留下一份可供剖析的珍贵的文化样本。

  注释:

  ①意大利学者马西尼(F.Masini)在其研究成果《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黄河清译,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一书中对此做了甚为详细的探讨。

  【参考文献】

  [1]章开沅.辛亥革命辞典[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1.

  [2]梁启超.梁启超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3]孙文.孙中山全集:第四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陈独秀.陈独秀著作选:第二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5]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6]孙文.八年今日[N].申报,中华民国八年十月十日.

  [7]国庆日感言[N].申报,中华民国元年十月十日.

  [8]庸.国庆日感言[N].申报,中华民国十一年十月十日.

  [9]默.今日之日[N].申报,中华民国元年十月七日.

  [10]大公报,中华民国元年十月十日.

  [11]中华民国之元年开民国周年纪念会议(再续)[N].大公报,中华民国元年十月十日.

  [12]黄远庸.远生遗著:卷二·囍日日记·其二[A].《民国丛书》第二编[C].上海书店据中国科学公司1938年影印版.

  [1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4]中国共产党为辛亥革命纪念告民众书[A].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三)[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