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武昌首义史(连载15)
辛亥革命网 2011-05-17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冯天瑜 贺觉非 查看:
十七、群治学社
军队同盟会解体之后,第四十一标同志就利用1908年11月安徽太湖会操的机会,重议另组团体。回防后即在武昌小东门外金台茶馆开成立会,为“外避目标,内策自治”,将军队同盟会改组,定名为群治学社,佯称研究政治学说、扶植社会自治。群治学社旨在挽救民危亡。其“宣言”说:“我中国四千年来,素号文明古国。然自孟轲而后,不得其传焉。降而至今,积弱无能,任人欺侮。台湾朝鲜,相继沉沦,我同胞若非凉血动物,能不痛心。倘不急起直追,则危亡悬于眉睫。同人等有见及此,故发起组织群治学社。研究学识,讲求自治。促睡狮之猛醒,挽既倒之狂澜。同胞同胞,时乎不再,盍兴乎来。”群治学社简章规定有社长、文书、会计、庶务、评议员等,因社务尚未展开,暂设庶务一人,推由钟畸(1879-1919)担任。经费由社员薪饷十分之一充之,入社须社员三人以上介绍。每个社员每月须介绍新同志二人,但不得介绍官佐(个别例外)。队官潘康时因颇为开通,由杨王鹏介绍人社,为官佐入社之始。
当时,宛思演(1887-1951)、詹大悲(1887-1927)在汉口办《商务报》,意在宣传革命。因与群治学社目标一致,故桴鼓相应。其后双方往来日密,报社中人如刘复基、蒋翊武因以入社。《商务报》成了群治学社的机关报。后钟畸随管带曹进赴南京,所遗社务由李抱良(即李六如)继任。李抱良以乡谊,介绍湖南人黄驾白、单道康等多人入社。社务日渐发展。长沙饥民抢米,激进同志力主乘机起事,因风声外泄,未及发难。黄申芗、林兆栋、黄孝霖、贺公侠、江炳灵等逃走,群治学社和《商务报》停止活动。
群治学社的重要社员有:钟畸、杨王鹏、李抱良、单道康、章裕昆、李慕尧、廖湘芸、邹毓琳、邹润猷、孙昌福、唐牺支、张文远、黄驾白、黄孝霖、何海鸣、蒋翊武、李鑫、龚侠初、刘复基、杨王巽、黄占元(以上湘籍),郑士杰、邓刚云、潘康时、杜邦俊、李济臣、姚钧、阙龙、容锦芳、陈滔、梁维亚、宛思演、詹大悲、曾省三、彭新振、曹振武、陆国琪、蔡大辅、王守愚、林兆栋、黄元吉、郭抚宸、覃秉钧、祝制六、黄申芗、黄鹏程、陈振华(以上鄂籍)。[1]
十八、振武学社
群治学社停止活动以后,留鄂诸同志组织振武学社,由杨王鹏(1888-1916)起草简章,宗旨标明联络军界同胞。1910年中秋在黄土坡“开一天”酒馆举行成立会议,推杨王鹏为社长,李抱良为文书兼庶务。决议增设各标营代表:第三十一标江光国,第三十二标单道康,第四十一标廖湘芸,第四十二标祝制六,炮八标李慕尧。重阳节开社员大会,计有社员二百四十余人,主要是新军士兵,学界少有参加。
第四十一标第一营左队队官潘康时(1888-1942),对革命组织多方掩护,久之渐为协统黎元洪所知。某日,黎元洪召见潘康时,责以放纵士兵、组织团体,潘康时虽极力辩白,仍被黎元洪革职,委亲信施化龙继任队官。施化龙阳与杨王鹏交结,而阴则探其行动,报告黎元洪,黎又将杨王鹏、李抱良(即李六如)开革。振武学社社务由蒋翊武维持,文书、庶务由邹毓琳接管。
振武学社社员,除已见群治学社外,尚有王宪章、彭楚藩、黄家麟、冯中兴、罗良骏、丁仁杰、杨选青、吴醒汉、杜武库、王文锦、江光国、高尚志、萧国宝、向海潜、夏一鸣、李建中、陈孝芬、陈子龙、方兴、刘化欧、席正铭、雷洪、金兆龙、黄振中、徐达明、陈复元、鄢树藩、饶升甫、陈国桢、李乃斌、陈元吉、曹华、侯沅英、谢荣、李成牧、朱黄强、王华国。原群治学社社员未及参与的,仍承认其为本社社员。[2]群治学社和振武学社是发动武昌起义两大组织之一的文学社的前驱。
十九、兰友社
兰友社为胡祖舜、赵士龙二人发起,罗一安、刘国桢、徐邦俊、张振翮四人赞助,1909年冬成立。其后加入的有赵振民、孙斌、萧鸿飞、余鹤翔、魏安晋、杨毓林、袁济安、罗仁俊等。胡、赵二人既加入共进会,兰友社因以并入。[3]
二十、益智社
第四十二标士兵胡玉珍、张步瀛、邱文彬、张大鹏、郑兆兰、戈承元、陈建章等,以交换知识、砥砺学问为名,成立益智社,潜谋革命。后并入文学社。[4]
二十一、竞存社
竞存社为清陆军部武昌陆军第三中学的革命组织,社名取达尔文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说法。主要社员为孙毅、萧弘济、向明、杨泽民、严午樵、刘文岛、许崇灏、张政伦等。其活动方式主要是与武汉地方革命团体相互联络。[5]
二十二、义谱社
义谱社亦军队中人所组成,以兰谱方式联络同志。开始于第四十一标。组成人员有杜邦俊、张融、杨永康、杨秉之、叶茂林、罗良俊、李承裕、黄维汉等。后并入文学社。[6]
二十三、德育会
德育会章程序言强调“天下兴亡,视民德兴替”;“应修私德以完人格,重公德以结团体”。会章规定会长以次职员均于每周开会时公举。发起人为郑江灏、谢石钦、黄丽中、董祖椿、李福昌、单家燊、高振霄、康建唐、向炳焜等。1910年秋成立。后并入共进会。[7]
二十四、武德自治社
新军士兵于1909、1910年间组成。宗旨是发扬武德,以自治代替官治。主要人员有董天人、李岳崧、高世杰、戴宗毅、李建中、李镜明、何见龙、秦茂梅、张步云、宋韬、张羽等。[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