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中学历史教材的三点建议
辛亥革命网 2011-05-12 00:00 来源:《历史教学》 作者:李喜所 查看:
《历史教学》杂志社开展的编写中学历史教材的讨论,非常有意义,受到了学界方方面面的热切关注和积极参与。我一没有从事过中学历史教学,二没有编写过这方面的教材,只是出于史学工作者的良知,谈三点很肤浅的看法。
一、注意总结以往中学历史教材的历史经验
从目前所接触到的较为可信的史料来看,正规的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历史已经有整整一百年了。1901年,中国第一本学生历史教科书问世,由上海华阳书局出版,但不是中学读本,而是《小学历史读本》。1902年,上海作新社出版了关于世界史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名《万国历史》,233页;190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推出两本关于中国历史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一为《国史初级教科书》,一为著名史学家夏曾佑所编的《最新中学教科书中国历史》,标志着相对规范的中学历史教科书的问世。此后,随着中等学堂的大量增加,历史教科书需求量渐大,版本也不断翻新,为社会各界特别是出版商所关注。在1903年到1905年的3年中,据不完全统计,所出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多达28种,其中中国史和世界史各14种。这些教科书彻底摒弃了中国传统史学的纪传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完全采用了“史学革命”所提倡的章节体,突出的优点是善于概括提炼,以进化的观念把握整个历史进程,给学生以完整的历史概念,且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知识性、理论性和可读性,是20世纪初年在梁启超、章太炎等呼唤下所涌现的“史学革命”的一项重要成果。民国创立后,中学历史教材在清末的基础上继续前进。有关资料显示,1912年到1945年,出版的各类中学历史教科书共52种(有些教材与小学合在一起),加上师范历史教科书二十多种,总数在80种左右,数量可观。同时还出版了有关教学参考用书31种。综合其中的特点:一是在体例和总体框架上沿袭清末的做法,基本采取章节体,图文相间,有的还附大事记;二是本薄册多,每本30页到90页之间,60页左右居多,2册、4册、6册、8册不等,6册的较普遍;三是多种版本并存,呈竞争态势,有教育部审定本、名人专家阅订本、某出版社推荐本等,1912年和1913年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就有9种,影响较大的有中华书局本、商务印书馆本、教育部审定本、张元济阅订本等,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1949年至今,新中国的中学历史教学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各种版本的历史教科书也不在少数,并各具特色。当我们要编写新的教科书的时候,首先,也是起码应该做的,就是回顾和研究以往百年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历史,总结经验,汲取优点,避免失误,在丰富的历史文化营养的熏陶下,有所前进。
二、在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注意吸收学术界的新成果
一般来讲,历史教材应该相对稳定和平实,反映经过检验而比较准确无误的历史知识、历史过程和多数人认可的学术观点,学术界正在研究而争议较多的那些史实及不同观点尽量不写入教材。但是,教材是一个时期整体研究水平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教材的水平反映学术界的研究水平,一部好的历史教材必须科学地吸收史学界相对稳定的研究成果。教材的活力和生机来自学术界。然而,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往往和史学界的研究有一定的隔膜。学术界不大关心和了解中学的历史教材和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也难免因不掌握史学界的最新成果而不去改进。《历史教学》编辑部组织的这次中学历史教材的讨论,有助于克服这一缺陷,我们应该为之鼓掌叫好。但真正要具体编写教材的时候,还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双方的沟通与交流,使新教材多反映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