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中学历史教材的三点建议(2)
辛亥革命网 2011-05-12 00:00 来源:《历史教学》 作者:李喜所 查看:
要吸收新成果必须接受新观念,尤其在史观上要与时俱进。近20年来,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下,史学界对以往的许多学术观念、学术观点进行了清理和新的富有哲理的思考,有相当多的看法已成定论。但在中学历史教材中反映得还不够充分,其中的原因有社会的,也有自身的,特别和教材编写者的思想观念息息相关。以中国近代史为例,1923年李鼎声先生首次以“中国近代史”为书名叙述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时,受辛亥革命“革命排满” 和反侵略的爱国斗争的客观现实所制约,是以民族史观来解释这段历史的,那时出版的一批近代史论著,包括萧一山的《清代通史》,都是这种史观,都是把反对清朝满族贵族统治的民族革命和反对外来侵略的爱国斗争当做历史的中心。20世纪40年代前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洪流的影响下,命史观代替了民族史观,将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的演变归结为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革命成为百年中国历史进程的主线。到了50年代末和六七十年代,在阶级斗争压倒一切的岁月里,阶级斗争史观又渐渐变成观察和研究历史的惟一视角,中国近代史则出现了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三大阶级大搏斗为中心的“三大革命高潮” 说。这种历史观的变迁,反映了受客观社会环境所左右,人们认识历史的不同侧面和不同角度,是递进过程中的否定之否定,不好用相对立的“对”与“错”去界定。 年代以来,“革命思维”、“阶级斗争思维”渐渐退潮,“近代化”或曰“现代化”理论被引入了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一部中国近代史被看做近代化或早期现代化的历史,并在具体的研究中涌现出许多新成果。新编中学历史教科书不妨去反映这些新的变化,并在编写中国近代的历史变迁时贯穿近代化史观。
三、把编写中学历史教材列入精品工程
历史课在中学是一门副科,自然比不上数理化那样受到重视。至于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对中学历史教学也是很有限的关心。这其实未免偏颇。讲人文精神,谈素质教育,历史教育是最基础和最有效的。百年以来的许多政治家、思想家,如孙中山、毛泽东、梁启超、章太炎、胡适等,从中外各国的变迁中感悟出一个基本的道理,就是“亡国必先亡史”。特别是中学历史教学,是确立人的历史知识和基本历史概念的奠基时期,一旦有误,贻害无穷。回想自己的中学时期,恰值1959年至1965年的动荡时期,先是受大跃进、“反右倾”的影响,不是下乡劳动锻炼,就是被组织去“放卫星,夺高产“,首当其冲要停的课就是历史;接着是三年困难时期,为保中学生的身体“健康”,历史课又常常不上。整个中学的历史课时停时开,根本无法谈得上系统的历史学习。只是为了高考,才在1965年的春夏之交,在老师的精心辅导下,生吞活剥地系统背了一遍中学历史教材。然而却意外地考入了南开大学历史系,其中让我最得益的应该是那套简明而系统的教材。如今回想起来,那时得到的历史知识、历史概念、名词术语,乃至历史思维,对我今天的历史研究都还有这样那样的影响。这种切身体验,让我深深感到中学历史教材的重要性。当今,在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和提倡多出精品的时候,应该也必须将中学历史教材列入精品工程,切切实实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支持,千万避免讲起其重要性时头头是道、激情满怀,具体落实时则推三阻四、难见踪影,尤其是拥有各种相关权力和资源的机关或团体,要像建设精品工程那样去推进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尚能如此,反映时代特色和民族风貌的高水平的新教材肯定会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