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著治学,探寻真知(2)
辛亥革命网 2011-05-15 00:00 来源:社会科学家2008年4期 作者:彭南生 上官定一 查看:
彭:关键是要把“从大处着眼”与“从小处着手”两者结合起来,从大处着眼,要求研究者具有宏观问题意识,历史现象包罗万象,历史问题纷繁复杂,研究者往往陷于其中,被具体问题所纠缠。因此,研究者要有大问题意识,大历史观念,但是,对宏观问题的解决终究要依靠扎实的实证研究,要善于小中见大,因此需要从小处着手。比如,对近代乡村手工业的研究,我是在思考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这样一个大问题,过去学术界多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直接创办机器工业企业的角度探讨,即所谓移植型的工业化道路,但是通过对若干农村地区、若干行业中的手工业的考察,我们发现还存在着一条本土工业化道路,即嫁接型的工业化之路,这条道路尚未最终走完,于是我将其称之为“半工业化”。
上官:您是如何看待新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请介绍一下您在这方面的观点。
彭:近代史的研究还存在着很多薄弱环节,甚至存在着一些盲区。在我看来,下层社会的历史并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下层史是一般民众的历史、普通人的历史。对下层史的真实重构才能揭示一部真实的中国近代史。现有的研究还不能完全改变下层史沉入史海底层的状况。这既有历史传统、研究范式上存在的问题也有资料搜集、运用与解读上存在的客观困难。
要做好下层史的研究,首先需要研究者将关注的焦点由精英历史人物研究下移到普通民众身上。其次在空间上,需要研究者将目光由都市转向乡村。当然城市史中同样具有下层史的领地,比如城市下层社会的苦力、帮工、手工业者、乞丐、娼妓等,对这些群体及其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市井文化加以研究,也是下层史需要深化的领域。再次,对于经济史研究者而言也需要将目光下移,考虑如何兼顾宏观经济走向与微观经济实态、现代经济与传统经济的结合等问题。第四,研究时段上的下移,下层史的研究需要突破一些人为的分界线。以我对“半工业化”的研究为例“,半工业化”由于受到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国内外战争的影响而被迫中断,但是中断也许并非必然意味着失败,2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中国乡镇工业、尤其是江浙乡村工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半工业化”的延续与深化,这种从家庭工业——“半工业化——工业化的道路,很可能就是中国乡村工业化模式之一。在1949年之前,这只是一条可能的、但却没有走完的道路,新中国的改革开放使这种模式变成了现实这种模式只有在研究时段上下移时才能诠释出来。最后,下层史的研究还有赖于资料的发掘与整理。如对非主流报刊、杂志的挖掘和整理,对私人笔记、家传家谱野史资料的搜集,对民间传承资料的运用。
上官:章开沅先生将“原生态”概念引入史学研究,强调原生态史料的发掘与运用,您提出要坚持历史研究的原创性,请谈一下史学原生态与历史研究原创性的问题。
彭:这里先要说明几个概念。原生态本是指事物的原初生存形态或生活状态,是事物最原始、最本真的一面。原生态历史当然应该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的原初状态,是一种真实的客观存在,其最初的载体是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各种文本。从历史哲学意义上看,原生态历史就是本体的历史,要使这些本体的历史再现在世人面前,有赖于历史学家创造性的劳动。史学研究的原创性是指认识历史、包括理解和解释两个层面上的原始创新。史家所处的时代与知识背景的差异常常造成他们理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不同,但真正符合历史本体的理解只有一个,这种理解就是原生性理解。就解释而言,是指研究主体对尚未被认识和发现的、沉淀在历史过程中并影响历史发展的共性因素的完整归纳和高度概括。
我认为,史学研究的原创性建立在对历史的充分理解与科学解释的基础上,对历史的理解与解释又是以历史的真实性为前提的,真实历史的构建是从尽可能详尽地占有历史资料入手的。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做到史料学意义上的原生态,也就是尽可能地占有研究对象的各种文本,尽可能地掌握“文本的世界里”所包含的完整信息,这是历史学的生命所在。
通过考证原生态的史料,构建出清晰的准确的史实,它保证了研究主体对历史的理解、解释不会建立在虚假的、模糊的史实基础上。在历史哲学意义上,理解与解释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对历史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与古人对话的过程,在我看来,如何构建一个虚拟原生态场景,是能否准确理解历史的关键。而解释历史则是以具有普遍规律性的概念作为解释原则,探寻历史事件背后起作用的共性概念。无论是对历史的理解还是解释,两者都必须建立在依据原生态史料构建起来的真实历史的基础上。所以原创性的理解与解释就是在原生态场景下、在原生态史料的基础上构建出原生性的历史发展过程并抽象出过程背后起作用的那些共性因素。
原创性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历史需要不断地被重新认识,不同的解释形成不同的观点,这不仅有赖于新史料的发掘,而且要取决于善用新的意识形态去解读已有的史料和新发掘的史料。时代的不同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不仅使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各种“文本”进入史家的视野,而且使史料中蕴含的、尚未被人们认识的价值重新浮现出来。因此,新史料、新方法、新观点构成历史研究原创性的主要体现。
历史研究的原创性可以在不同的层面上形成。第一是个别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研究中的创新。第二是断代史、专门史研究层面上的创新。第三是通史、整体史研究中的创新。这三个层面上的原创性逐步升华,第一层面是原创性的基础,只有将单个历史人物、事件和历史现象在历史上存在的深刻原因、意义真正弄清楚,才能尽可能还原出它们在历史上的本来面貌,也才能使其它两个层面上的原创性观点建立在充分的、可信的历史依据之上。
综而言之,历史研究的原创性是原生态史料基础上、在原生态场景下、通过原生性历史过程的重建而形成的对历史的理解与解释。